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城”润滑油 四大攻略欲破洋品牌围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0:39  北京现代商报

  2004年被业内称为国产润滑油品牌“元年”。今年一开年,国内润滑油几大厂家同时大规模地做广告、整合品牌、拓展营销网络,试图突破洋品牌的围攻。这其中,高端润滑油是交锋焦点。

  一直以来,高端品牌润滑油以30%的市场份额却占据着70%的利润。由于我国本土润滑油品牌整体建设起步晚,用户认知度低,技术上与“洋油”尚不能分庭抗礼,这一巨大市场成为洋品牌的势力最强领域。

  国产润滑油如何才能突破围堵,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高层领导李亮耀等行内专家指出四大突破口。

  研发能力求突破

  “我们只有开发出了最适合中国路况的润滑油,才会有众多高端用户选择我们本土产品”,李亮耀说。

  高端润滑油市场向来都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的竞技场。这几年来,对于自身在高端技术实力上的后发劣势,国油中的大企业,如中石化润滑油公司、中石油润滑油公司等,都具有清醒的认识,最近几年更是严把质量关,加大技术力量和开发力量,着力生产高档基础油、应用高质量的添加剂。

  在去年4月中旬,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润滑油市场上常见的4个进口品牌——壳牌、加德士、福斯、埃索和两个国产品牌——长城、昆仑进行抽检,结果表明,国产润滑油在多个检测项目中占优。其中“长城金吉星”更是表现突出,在蒸发损失和色度上有绝对优势。业内认为,这是“长城”能在高端市场与“壳牌”、“美孚”一争高下并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品牌提升破瓶颈

  通过多年努力,本土润滑油终于逼近高端产品技术前沿。但虽然质量相差不多,消费者却为何仍然普遍青睐洋品牌?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怪现状”的问题出在多数国产润滑油长期不注重品牌建设上。与跨国公司的“百年品牌”相比,本土润滑油的品牌建设仅有不过20来年历史。品牌建设成为本土润滑油需进一步突破的瓶颈。

  通过对原有诸多品牌的整合,以集中有效资源,增强优势品牌的竞争力是目前国际润滑油厂商的整体趋势。目前为了提高利润率、美孚、埃克森、BP等国际巨头都在进行全球合并。而在中国市场,几个深谋远虑的大企业也在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地开展品牌重整。其中,中国石化将“海牌”、“南海”品牌直接整合到“长城”内,使长城润滑油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0%以上,成为中国石化乃至中国润滑油行业抗衡国外品牌的一张王牌;“昆仑”的品牌整合正在坚持进行之中。

  面对品牌整合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业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李亮耀明确地说,“品牌整合中存在许多阵痛,但在这一问题上,战略远大于战术,我们只有付出代价后,才能在中长期赢得竞争优势,尤其是高端润滑油市场的优势”。

  渠道建设抢先机

  在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始终是步兵”;在高端润滑油市场争夺中,销售与服务始终是划分市场份额的直接变量。

  严格说来,进行渠道突破并不是一个单独事件。首先,渠道突破需要国产润滑油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优质的产品质量作为保证;其次,要想充分发挥渠道优势,需要进行品牌的整合,加强优势品牌的规模优势;最后,服务的推广还要求品牌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本土企业,渠道突破是中国润滑油挺进高端的先天优势。

  在渠道网络方面,目前本土润滑油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遍及城乡的网络体系。其中中国石化已经建成2.8万个加油站的销售体系,完成了规模化的社会渠道建设,这包括9个生产基地、16个物流中转中心,1091个一级经销商,1.6万个分销商、以及数万个销售终端。业内分析认为,这种渠道建设构成了本土润滑油在“人脉”上的地缘优势,成为高端突破的坚实基础。

  自主标准谋优势

  当前润滑油市场上的质量级别分类都是根据API(美国石油协会)的标准来划分的。用国外的标准就意味着被动,一旦市场开放国外的产品就会畅通无阻地进攻国内市场,而我国产品却要经过调整、与国际接轨才能打入国际市场。

  所以,国油高端突围的最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发挥本土润滑油的整体优势,制定自主标准、并使之成为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竞争为主动竞争。当然,标准起步晚也往往能带来相应的“后发优势”,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质量标准,同时在新标准基础上的管理要求更严格,高标准严要求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竞争力。当然,本土标准的优势必须建立在国产高端油质量足够好、牌子足够响的基础上。就此而言,国油高端突围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许红洲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