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说“共线生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09:20  网友:前轮不转1

  新浪网友:前轮不转1

  首先,分析一下汽车生产的全过程。无非就是:

  1.冲压,冲压出车身各个部件。

  2.焊接,把那些个部件焊接起来。

  3.油漆

  4.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发动机啦、内饰啦,等等等等。

  5.检测,出厂。

  当然,分支就是各个零件的生产,从齿轮到组装发动机等等等等。

  如果某个车厂以上各个工序都是以人为主:用工人来把钢板送进、取出冲压机;用工人扛着点焊枪,在差不多的位置焊;那么经过培训,可以做到“共线”,就是同时做不同的产品。反正完全人工的过程,这个产品的一致性就没法说。

  或者干脆是“进口车身”,就是这个工序在国外做。那个就不说了。

  油漆,人工拿一喷枪喷,然后烘烤。

  装东西更是手工。

  这样的话,别说“共线生产”,就是没有生产线也一样生产。

  国内现在许多“螺丝刀汽车”就是这样出来的。

  我看见许多车,狗啃一样的焊点;手工打磨的痕迹,就充分说明了它是怎么出来的。这种车,我绝对不碰。

  国内几个大厂应该说是有真正的生产线了。

  特别是油漆和焊接,使用了工业机器人。

  不过呢,其实,机器人也有贵和便宜。他们的智能化也有高下。简单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机械手,它们可以很精确地焊接车身。但因为电脑系统的限制,你不能指望它能采用一套参数焊了这个车身;下一秒钟就采用另外一套参数焊下一个车身。

  还有,到了人来装各种各样东西的时候,电脑系统和生产管理如果不是那么精确,就无法保证工人能及时得到不同的配件,去装上不同的车。

  比较老一些的生产线确实因此做不到“共线生产”

  电脑系统如果足够智能化,机器人如果足够先进,管理足够精确。那么完全可以做到“柔性生产”,就是说:车身在油漆、焊接的时候,机器人有足够的能力,上一秒焊的是GL8的车身;下一秒做赛欧的。生产线上,工人在装GL8的时候,3.0,V6发动机总成就在手边。装完以后,正好一套1.6发动机总成到了手边……

  可以说,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一套生产线同时生产不同的车不是什么问题。“柔性生产”、“加工岛”,这些个高度电脑化,高度精确化的概念十几年前就已经普及了。主要带来的变化是:产品高度的一致性,还有就是降低生产成本。

  现在国内汽车厂的生产线,实际上都是很新的。一条线生产不同的车型,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

  比如说:通用开始的时候,产量并不大,车型不少。如果一个车型一条生产线,那么任何生产线都吃不饱,都浪费。这个时候,他们就有两个选择,选择一:就是我前面说的:一切人工。国外车身做好,国内手工装东西。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这样,有一亿多的资金足够了。但问题是:1.产品的一致性很成问题;也就是说:国产货的通病:质量不稳定。2.产量不可能快速扩张。成本不低。选项二就是:建一条足够好的生产线,然后在一条线上生产足够多的车型,降低成本。

  通用选了选项二。其他不少厂商选了一。

  我买车的话,我不会选那些从选项一出来的产品。

  当然,公司的销量足够大了以后,就可以有足够多的生产线了。比如,SVW就没有必要再在一条线上生产所有车型了。STN、STN2/3K、GOL的生产需求差不多,一条线。PST的要求比STN系列高许多了,一条线,将来土狼也用它。Polo再一条。通用现在也已经开始这样了:赛欧去山东;将来GL8去沈阳。凯越到新厂。金桥厂就可以专门生产美国血统的轿车……

  总而言之。共线生产能说明的是:

  1.生产过程足够智能化。手工的工序不多。

  2.生产管理足够精确。

  但共线生产并不能说明一条线上出来的车都一样。比如,大别克和赛欧共线生产,并不说明赛欧的豪华程度和大别克一样。赛欧还是赛欧,大别克还是大别克。

  还有一点:这整个的一切实际上还只是一个总装的工序。我们还没有讨论零件加工。如果A车和B车共线生产,A车的零件加工要求高,质量好;而B车的零件加工体系质量还是传统的方式,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虽然在同一条生产线出来,我们认为,他们的实际质量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虽然他们的装配质量是同一水平。该怎样还是怎样。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网友精品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