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贷险“重装上阵” 保险公司、银行再推太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 11:51  中国经营报

  2004年4月1日,新一代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简称车贷险)重返市场。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负责人表示:“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天安保险和永安财险等4家公司向保监会报备的6个新开发的车贷险产品获得批准并于4月1日正式推向市场。”

  风险控制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关键。由于车贷险的赔付风险远远大于承保风险,车贷险曾于2003年上半年陆续与市场作别,由此形成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一段风险真空。此次车贷险重返市场,是否能重新链接车贷市场风险链,新版车贷险本身能否有效地控制风险?市场是否会为新款车贷险买单呢?

  车贷险新旧有别

  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车贷险产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新车贷险有前提:如当银行获得了贷款购车人有效的抵(质)押物后,保险公司才承担保险责任;如明确贷款车辆首付款不得低于30%,且投保人(贷款购车人)必须是贷款车辆的最终使用人。另外新车贷险承保有条件:如保险公司实行差额赔付,当贷款购车人不能还款时,银行处理贷款购车人的抵(质)押物后还不能弥补所欠贷款,保险公司将承保未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保险公司有不低于10%的免赔率:如果贷款金额是10万元,保险公司最多只赔9万;要求车贷险期限不超过3年等。新车贷险产品费率体系也更加精细,部分公司设定多个保险费调整系数,体现了风险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对投保人更为公平。

  据这位负责人分析,这样做一是合理平衡了保险公司、银行和贷款购车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客观上促使各方当事人加强对风险的审查,尤其是加大了银行对贷款人资信调查的责任。二是严格控制承保车辆条件,防范贷款人故意不还贷款、恶意骗取贷款、高贷低买、一车多贷等金融诈骗行为,维护金融市场安全。

  这位负责人强调:“新车贷险产品基本都增加了对投保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死亡或残疾的保障。部分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产品还规定,投保人因疾病、意外事故死亡或残疾的,保险公司代投保人向银行或汽车贷款机构全额赔付未偿还贷款的本金及利息,并不再向贷款购车人追偿。”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新车贷险内容最直接的印象是:“改变了过去银行只享利益,风险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的老做法。强化了保险公司与银行共担风险的经营理念。”

  银行可能不买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表示:“新车贷险令银行承揽了大量的风险,如果银行获得了贷款购车人有效抵(质)押物后,一旦发生不能还贷的风险,完全可以根据抵押法处理抵押物,一般不会有太多剩余的未偿款,那还要保险公司做什么呢?”

  据了解,为改变车货险过度依赖保险公司的现象,中国农业银行伴随着车贷险断档开发了多种新的担保方式,如抵房买车贷款、第三方(自然人)保证贷款、经销商担保贷款、新车抵押贷款、房车组合贷款、信用贷款等。

  “一方面,2003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全国汽车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的20%左右。但在全球汽车销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所以,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大有发展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信贷市场还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风险。”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目前,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存在的风险来自于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初建,国人的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有关法律法规滞后、不健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信贷服务商之间的操作模式不够成熟,以及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诸多误区和障碍。银行间竞争导致车贷风险控制环节趋于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聚。”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有望接盘

  贾新光建议,汽车信贷及保证保险业务应一起交给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来做。保险业一位专家也表示,车贷险在国外属于担保业务,并不属于车险业务。

  “汽车信贷这样的消费信贷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兼智力密集型业务。”一位做汽车金融业务的人士认为,“只有实现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才能使‘单笔业务平均成本降低’和‘整体风险率降低’成为可能和必然。”

  贾新光希望大家认识到发展汽车金融产业的意义。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是“一手托三家”:为厂商提供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服务。

  赵锡军也同样认为,随着4家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中国业务的逐步开展,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中作用将日趋淡化。”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信贷应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比如,能实现风险管理的一条龙运作;可根据个人信用水平的高低,提供相应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它可以体现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首付款水平、担保条件等各方面;还能与汽车生产流通厂商的资源有效整合,同时提供品牌化、网络化的服务。(本报记者 万云)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