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强产业研究 确立清晰的产业路线已刻不容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 08:29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4月1日讯 记者童娜报道 3月26日,本报《汽车天地》周刊刊发的《三大企业不能和公众闹对立》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编辑部电话不绝,报社各地记者站也不断接到电话和短信,在网站转载后,网评将近1200条,读者纷纷称赞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我国汽车市场最近两年连续“井喷”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第三大汽车市场。但在这凯歌高奏的背后,本土企业自主品牌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关于“内涵丰富、实践艰难、战略重要”的自主品牌之争,无疑是当下中国汽车界最热门的话题,然而面对来自各方的追问,对此本应负有重任的三大汽车集团却选择了“集体失语”。在该文中,作者发出感叹:“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大旗,不得不依靠那些被汽车产业政策歧视的小企业来扛,现在公众难道还不该对你们说声‘不’吗?”

  有读者看罢此文后说:“在2003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排名中,中国汽车榜上无名。我们可以吸收资金、人才和最新科研成果,可以逐渐消化,但是,我们不能够去忍耐寂寞,更不应当在享受点钞票的乐趣中安于现状。汽车产业成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没有骨头的巨人,而一个巨人如果没有骨头,再庞大也没用。”

  有的读者则提出:“确实,中国汽车市场很大,但是承载了太多的浮华,由本地来主导,创造品牌的机会随时都存在。几乎每一个行业,隔几年都会有新的品牌产生。但是,占用国家资源和利益最多的大厂,我们曾经寄予厚望的几个大厂,创造了什么叫得响的品牌?如果说汽车需要文化沉淀和时间的积累,但为什么韩国的品牌能迅速崛起?”

  有些读者更是尖锐地指出:“去年大众公司在不到全球销售10%的中国市场挣到了全集团80%的利润。前不久看见报道‘一汽红旗轿车销售增加65%’。仔细一看,原来是因为一汽红旗轿车组装的外国品牌M6销售增加造成的。”

  也有读者质疑:“中国汽车界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海尔、联想?为什么没有张瑞敏、柳传志、李东生?为什么汽车市场火火火,但吉利奇瑞还是发展慢慢慢?”

  “没有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一汽老领导耿昭杰去年接受本报记者程远采访时的一席肺腑之言,促成了本报今年2月9日开始的《加快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系列报道》,以对话、讨论与述评的形式,发表了20多篇采自企业、行业、理论界的报道和文章。相比家电、通讯业也同样存在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的短板,目前红火异常的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意识弱化的形势尤为严峻。业界已开始隐隐担心,中国汽车创造自主品牌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可能错过了创立自主品牌的最好时机。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所长吕政在阐述此观点时提出,生产集中化趋势,不仅表现在生产能力和规模的集中,同时这种集中是以品牌为载体。实践证明,拥有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品牌,企业才有可能做强做大。世界上十大著名的汽车生产厂家集中了全球75%的汽车产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认为,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自主品牌的脱颖而出,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而现在,培育自主品牌已经到时候了。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京生在谈及此问题时直言:“在尚未掌握产业发展特性和规律、尚未制定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大规模、超限度地对外开放,谁合资谁得益,其结果必然是让企业失去创造自主品牌的热情。因此,应该说,加强产业研究,确立清晰的产业路线已刻不容缓。”(作者:童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