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召回令是生死牌还是保护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 11:12  人民网

  “汽车召回是悬在生产厂家头上的一柄利剑”、“召回令是汽车生产厂家的一顶紧箍咒”、“召回制度是厂家的生死牌”……3月15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颁布之后,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种种担心便袭上心头。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2000年,福特汽车公司凡士通轮胎召回事件,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亿美元,而且影响到公司日常经营,福特一度陷入破产边缘。2001年,三菱汽车恶意隐瞒产品设计缺陷被媒体曝光,随之而来的召回,直接经济损失据说高达700亿日元,三菱的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

  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都有可能在召回上栽跟头,国内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对召回制度给汽车企业带来的影响,也要全面理解。

  召回制度的出发点既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汽车生产企业的一种保护。汽车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广泛,即便进行过科学严谨的试验,在使用中暴露出缺陷和隐患也在所难免。汽车又是在复杂环境、路况条件下长时间运转的一种消费品,因“水土不服”或操作不当导致问题,也很平常。比如,前些年发生的奔驰和POLO的所谓质量问题,都是国外设计对油品和环境的要求过高所致,如果消费者都采用“砸大奔”或媒体曝光等方式与厂家进行交涉,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的负面影响都是致命的。从这个角度说,召回制度对汽车缺陷产品的处理提供了规则和程序,明确了厂家与用户的权益和责任。对建立了科学监控体系的企业来说,致命的设计和生产缺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而真的出现了问题,坦诚负责地召回,也是向消费者展示自己负责态度、提升品牌形象的机会。召回令真正约束的只是那些技术落伍或不负责任的厂商以及极个别惯于敲诈的消费者。

  那么,召回制度对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是不是大难临头了呢?诚然,对于正在自主开发的道路上积累技术、经验和品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召回令的影响确实要比从国外引进产品的合资企业严峻得多。但是,作为一家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即便没有召回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开发、质量控制、服务监督体系,都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借召回制度推出之机,加快上述体系的建立,实则利大于弊。此外,自主品牌企业目前大多采用成熟技术,出现实质性设计缺陷的几率极小,只要在零部件匹配、认证、装配质量、售后服务上狠下功夫,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此外,作为进入汽车行业的技术门槛之一,召回制度可以避免汽车投资的非理性化,让不具备技术实力的“搅局者”慎重进入,对现有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是有利的。

  是生死牌还是保护伞,关键要看企业如何应对。强化了技术、质量和服务的硬约束,这也许是召回制度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诤言)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文化博览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