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入世两年来中国汽车业的联合重组加以评价,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东风日产的牵手。171亿元的资产规模、涉及全系列车型、产销研的深层合作,东风与日产合力缔造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新东风对东风集团来说,无异换骨脱胎,而作为日产公司海外最大的投资之一,也好似一场赌博。在这场被誉为“双赢”的合作中,东风拿什么吸引了日产?日产的用意何在?日前,记者以及数十位日产“阳光”车主前往日本东京,对日产汽车公司进行探访。
东风拿什么吸引了日产?
东风与日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2000年10月23日,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与东风集团总经理苗圩进行初次会谈,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2002年9月19日,日产与东风正式签订全面长期合作协议。2003年6月9日,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隆重成立;一周后,首款NISSAN品牌新型轿车“阳光”也在广州花都降生。
在一片赞誉声中,合作渐入佳境。然而,最近《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却给双方带来一丝不和谐的因素。该报道称:日产总裁戈恩抱怨说,“中方合作伙伴的贡献度几乎等于零”。虽然随后戈恩曾借苗圩之口澄清此事,认为“这篇报道是断章取义的”,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联合重组中,东风究竟拿什么吸引了日产,仍然是记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对此,日产汽车公司中国事业室室长西林隆认为,东风不仅拥有中国商用车的知名品牌、品种齐全的商用车系列和稳定的商用车销售业绩,还有大规模的生产运营设施、优秀的人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而日产则拥有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品种齐全、遍布全球的乘用车系列,先进的研发和技术实力,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双方的强项刚好互补,可以达到最优的合作协同效应”。
同为两个历经困境而后重生的企业,东风与日产的确有很多地方可以互相借鉴、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志贺俊之认为,“东风能够教给日产中国市场的情况,帮助日产学习中国的事情”。
了解中国、关注中国顾客的喜好,表明了日产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东风无疑是日产全力进军中国的跳板,这也是东风能够吸引日产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日本本土企业,海外市场历来是日产的重中之重。近两年其海外产量节节攀升,2002年海外生产130万台,2003年激增至148万台,占到了全球产量的50%,其中在中国的产量增长了29.4%,达到了6万多台。
中国市场野心勃勃
从2003年至2007年底,合资公司东风汽车的产量将由2003年的30万台增长至2007年的62万台;销售收入将达8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03年业绩的两倍以上;营业利润将达80亿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0%。这就是著名的23计划(Plan Two Cubed)。志贺俊之再三强调,“日产在中国是有些落后,也稍微晚了一步,但我们在中国市场的野心还是很大的。”
有了东风这个超级伙伴,日产无疑是拥有了进军中国市场最坚固的堡垒,但是钱却并不那么好赚。当被问及日产在中国的最大障碍时,志贺俊之认为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为在欧美的竞争也会延续到中国市场”。他表示,由产能过剩而带来的价格战,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现在进入中国市场,可能还有利润,但如果继续抱着这种想法的话,是不行的。只有拿出能在全球取胜的产品才可以”。
“很难得到利润的地方是中国,日本也是一样”,志贺俊之如此“高看”中国市场,着实吓了记者一大跳。不过他随后解释说,“由于东风与日产的合作才刚刚起步,本地化生产、根据当地需求的研发、钢板的本地化生产等,投资额都很大,为了降低成本,销售量必须有规模”。
这些问题的解决注定需要一个过程。根据东风汽车23计划,从今年起到2007年,东风日产将扩大生产能力,在广东花都建设的新工厂,产能将达到25万辆;包括已经上市的阳光轿车在内,在2006年前将陆续推出6款新车型,其中率先引进是日产TEANA轿车,是知名车型日产风度的替代车型,定位中高档轿车市场,而在日本人见人爱的微型车MARCH也有望在国内投产。对于中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大众、丰田、通用已获准进入,日产表示,他们将采取何种方式参与尚在研究当中。 (文/本报记者 李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