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新疆--鲁克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3日 10:31  网友:风沙星空
图文新疆--鲁克沁

火焰山中的吐峪沟千佛洞

  新浪网友:风沙星空

  一、

  大约在西汉时期,吐鲁番盆地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一带)就开始了屯田,加上丝绸之路北道及大海道上商队的经过,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丝路驿站、军事重镇和屯田要地,烽燧相连,稼樯殷盛,被天山融化的雪水灌溉后,桑棉葡瓜麦丰饶。《魏书.高昌传》称这里“厥土良田,一岁再熟”。

  柳中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它北依天山博格达山和火焰山,西望中天山喀拉乌成山,南接库鲁克塔格山和库木塔格沙漠,东为哈顺戈壁。

  柳中是丝绸之路大海道抵达西域的第一个重要“口岸”,是历代兵家用兵之地,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聚之地,历史上,突厥、匈奴、汉、回鹘、蒙古、羌等民族在这里争相经营,用兵无数,看中的,正是这里的交通地位和沃土良田。

  柳中地位的重要还体现在从这里翻天山250公里可抵达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县),向东南逾库鲁克塔格山300公里可达河西走廊重镇敦煌,向西南300公里可抵达楼兰古国,因此,鲁克沁是中原进入西域的咽喉锁钥,更似一把插入西域的尖刀,保证了中原对西域的控制。历史上,东汉的关宠、班勇先后以这里为屯田基地,对匈奴开展斗争。

  人类是由山地走向平原的。法国作家雷纳.格鲁塞说:“在人种学方面……人的进化迟速绝不应当以他们的语言演变为标准,而要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什么部落的人种,“如果能够住在和定居在与文/化直接邻近的地方,这些部落就变文明;如果住在草原深处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就还是半开化人;如果住在草原和森林边缘,尤其住在森林里边,他们也可能还是真正的野蛮人”(《蒙古帝国史》)。

  距今1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在柳中东部天山矮山间的七角井(现哈密市七角井一带)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有细石器时代硅质岩、石英、燧石打制的石簇、石钻头和削刮器等,说明那时人们是以狩猎、畜牧为主,而在柳中西边的阿斯塔纳村(今吐鲁番市二堡乡)和柳中近库木塔格沙漠的迪坎尔村(今鄯善县迪坎尔乡迪坎尔村)附近发现有4、5000年前更加精细的石器和陶器,说明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进入农业和畜牧业并行的社会。

  据《史记》、《汉书》记载,柳中地区的古代居民为“姑师人”,他们“居庐帐,逐水草,颇知田作”,大概生活于公元前3-2世纪。匈奴于公元前209年征服天山南北广大西域地区(包括柳中),公元前60年,西汉迫使匈奴投降后,西域纳入汉朝的版图,汉屯田军与当地的姑师人一同开发吐鲁番盆地尤其是高昌(今吐鲁番市三堡、二堡乡一带)、柳中地区,此时,由中原出玉门关、阳关,越戈壁沙漠形成了一条比丝绸之路北道更近的道路,即《魏略.西戎传》中所说的:“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这新增加的一道即“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垅沙,出五船北,至车师界戍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这条道实际就是今天人称的“大海道”,即由玉门关西出西北行,经库鲁克塔格山直驱柳中(鲁克沁)至高昌的一条丝绸之路与军事道路。

  公元640年,唐设柳中县,管辖四个乡;公元443年,河西张掖北凉沮渠元讳、沮渠安周赶走前凉高昌太守阚爽建立高昌王国;公元499年,鞠嘉建立鞠氏高昌王国;公元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鞠文泰的分裂,设立西州,州下设县(包括柳中县);公元840年,世居河西、蒙古高原的15万回鹘人(今维吾尔人的祖先)西迁至吐鲁番盆地,于公元848年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成为维吾尔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1130年臣服于西辽;公元13世纪,察合台汗国统治吐鲁番;公元1644年,吐鲁番受清朝的统治。

  二、

  鲁克沁地区处于吐鲁番盆地的十字路口,历史文/化遗存浓重。历史上,这里的姑师、车师、高车、汉、铁勒、鲜卑、月氏、粟特、匈奴、印度、蒙古等汉藏、阿尔泰、印欧语系的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去粗取精,吸收和发展了摩尼、袄、景、佛、道、伊/斯兰等宗教文/化。

  鲁克沁地区今属鄯善县,下辖鲁克沁镇和吐峪沟、达浪坎、迪坎尔乡,人口约2万人,其中95%为维吾尔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占5%。

  历史上鲁克沁地区人种、民族成分复杂,这种复杂反映在融合与宽容上。大唐时期,欧亚非各大民族均经这里东进中原,经商、学习、观光、传教,一睹大唐盛世,于是,吐鲁番盆地的鲁克沁地区形成了人种的博物馆。

  姑师是这里最早的原住居民,公元487年,蒙古高原南部15万高车人迁居到这里,加上中原汉人(以军人为主)在这里戍边,并融入了姑师人中,逐渐被姑师化,穿胡服,讲胡语,匈奴、鲜卑、东来经商传教的大月氏人、印度人、粟特人、波斯人,只要在这里定居,无不融合。民族融合的不可抗拒,在《吐鲁番出土文物》中比比皆是: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太凉承平十三年沮渠封戴墓表”中有匈奴后裔在高昌做官种地的记载、鲜卑人被高昌国授田入户、大月氏和印度人名在出土文物中的显示、粟特安姓、康姓、白姓入当地户等记载。民族的融合使吐鲁番鲁克沁地区的人种大多蒙古化,而与当年西出河西后迁居天山以南的回鹘后裔有明显的骨骼、面貌的不同。在吐鲁番盆地随处可见这种蒙古人种的后裔。

  三、

  去鲁克沁旅行,主要是了解这里的历史、宗教、民族民俗和绿洲沙漠景观。由于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以前只以火焰山西的吐鲁番市为主,多数人的足迹并不涉及火焰山东的鄯善地方,而火焰山南的鲁克沁地区更是无人进入。

  鲁克沁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是探险、解读民俗的最好去处,这里的吐峪沟大峡谷、迪坎尔小村、鲁克沁镇、洋海等地民风古朴,佛伊共处,保留了极浓的维吾尔建筑、田耕、语言等文/化。

  到鲁克沁旅行,可采取自驾车、自助游等方式,参加惯常的旅行团很易走马观花,难以了解到深度的文/化、习俗。近年来,本人多次去鲁克沁,对这个地区的一草一沙了如指掌。现将这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文物做一简要介绍。

  (一)路线:乌鲁木齐--(180公里)吐鲁番市--(45公里)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买里村--(7公里)穿越吐峪沟大峡谷到吐峪沟乡麻扎村--(21公里)鲁克沁镇--(26公里)迪坎尔乡--(18公里)抵达通往罗布荒漠的“最后村庄”迪坎尔村;返程由迪坎尔村到鲁克沁镇、吐鲁番市二堡乡、火焰山、吐鲁番市,返回乌鲁木齐,全程约500公里。如是自驾车,当天可往返。

  (二)自助游的旅行者可乘火车从乌鲁木齐抵达吐鲁番市大河沿火车站或鄯善火车站镇,再乘班车游览。

  1、火车:乌鲁木齐到大河沿火车站后,转乘班车到吐鲁番市,再转乘乡镇班车到吐峪沟、鲁克沁、迪坎尔;或乘火车到鄯善火车站镇,转乘班车到鄯善县,再转乡镇班车到上述地区。

  2、自驾车:自驾车线路同(一)条。

  3、自助游:也可在吐鲁番市包出租车,一天价格在200-300元左右,可随游随停,深入鲁克沁的乡村。

  (三)鲁克沁地区的物质和非物质景点。

  物质景点是指有形景点,如古迹类,非物质景点是指无形景点,如存在于地形地貌中的人文、文/化景观。

  游完吐鲁番市的所有景点(交河古城、坎儿井、吐鲁番地区博物馆、苏公塔、葡萄沟、沙疗所、五道林、高昌古城、阿斯塔纳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等)后,可穿越312国道火焰山,到位于国道边的小村苏贝希买里,由此开始鲁克沁地区的旅行。

  1、苏贝希买里村位于火焰山北麓,99%是维吾尔族。村名的意思是“水源头的村庄”,这条水源发源于北部的天山,穿越山前戈壁地带形成连木沁、木头沟等水流,向南经火焰山流入鲁克沁盆地,在被人们灌溉成“厥土良田”后,渗入南面的库木塔格沙漠。

  村边312国道旁有座麻扎。麻扎是葬有圣人的墓地,竖有穹隆。麻扎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的独创,保留有古老的萨满教遗风。现代异教徒不得进入,并要遵守民族习惯,不在麻扎周围丢弃废物、攀踏等。

  小村的民风很淳朴,人们以种植葡萄为主。小村依山,黄土覆盖,村民的居室多以黄土制土坯垒砌,富裕人家以砖木代土坯。每家小院、门廊别致,适合这里的冬暖夏凉,防暑降温。旅行中,可随意走入一家小院,了解民风。

  2、苏巴什古墓群。位于苏贝希买里村穿火焰山到麻扎村的“连心路”2公里处的吐峪沟大峡谷左侧黄土台地上。墓葬形成于战国之后,已为考古工作者挖掘,发现有石器、陶器等,现在仅剩座座墓冢,默默地伏于黄土台地间,不经意的人绝对想不到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3、吐峪沟大峡谷。“吐峪沟”在维语中的意思是“有很多山洞的峡谷”或“弯弯曲曲的峡谷”。这个峡谷是北疆最壮观的土石峡谷,全长仅9公里,系火焰山塌陷形成,最低处近于海拔0米,最高处约海拔1000米。由于吐鲁番盆地夏季炎热无比,人们称这里为“世界上最热的峡谷”。岑参曾有诗曰:“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形象地描述了这里的热浪滚滚、炎风炙烤。

  吐峪沟大峡谷虽仅长9公里,但山势险峻,赤沙流淌,怪石当头,黄土连连,显示出这山、这峡谷的粗朴和诡秘。

  4、吐峪沟千佛洞。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口距麻扎村1公里的峡谷底部,有便道通行。

  吐峪沟千佛洞为藏传佛教式千佛洞,建于唐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等于上个世纪初对这里进行了盗挖,盗走摩尼教、佛教壁画、雕像、文书和抄本等甚多。

  在峡谷西侧悬崖峭壁下原建有规模较大的吐蕃式寺院,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次地震被震下的土石埋没,而峡谷东侧的千佛洞因壁画被西方所谓的探险家盗挖一空,现不对外开放。

  在“连心路”6公里处左侧有一大平台,可俯瞰沟底的千佛洞,感觉凌空,文/化浓重。

  5、七圣人麻扎。“连心路”穿越火焰山后抵达吐峪沟乡的麻扎村,这里便呈现出一幅伊斯/兰圣地景观。

  七圣人麻扎是世界第七、中国第一大穆/斯/林麻扎,形成于伊/斯兰/教进入新疆的14-15世纪,因葬有从阿拉伯来的叶木乃哈等五个穆/罕/默/德的传教弟子和吐鲁番盆地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牧羊人和一只牧羊犬而得名。

  七圣人麻扎被新疆甚至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穆/斯/林朝拜,他们不远千里来这里,以求得心灵的慰籍。

  七圣人麻扎建在吐峪沟大峡谷西侧,有圣徒日夜守护。村中有位点灯传人,他的家族点灯已有7代。他很和善,如果懂维语,是个不错的交流对象。

  七圣人麻扎不允许异教徒进入,但可在附近参观,了解伊/斯/兰教文/化。

  6、麻扎村。麻扎村应是北疆地区保留淳朴的维吾尔民俗的“最后的净土”,在城市化的今天,这里高低错落、黄土夯就的民居应是一种维吾尔建筑遗产,应加以保护。但遗憾的是,很多房屋已坍塌废弃、就地翻新砖砌而失去了原有的古朴。

  麻扎村傍河而建,依山势而拾阶而上。村中小路黄土连连,桑葡满沟,春天的4-5月和8、9月,嫩绿的桑枝、葡萄覆满小村,满是甜腻。

  最值得流连的是村中每户人家的小院、巷路。院落套院落,巷路接巷路,曲折蜿蜒,猛不丁,会误入“歧途”,进入废弃的死胡同。

  村中的维族人生活悠闲。农忙时可在葡萄架下看到他们弯腰挥坎土曼的身影,农闲时可见他们坷蹴在老桑树下、土屋门前闲聊的情景。假如恰好是礼拜时间,他们会扔下游人和闲聊的话题,迈步走入村中惟一的一座清/真/寺中,20分钟后,他们会再回来和你接着聊。

  村中的孩子现在比较顽皮,他们见多了来这里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他们见生人不再说“亚克西木斯孜”和“霍西”,而是改说“How are you”或“你好”、“再见”之类的。他们喜欢照相,将他们的大眼睛、黑头发充进游客的相机镜头里,并伴以鬼脸、伸舌头。老人们也喜欢照相。但要记住,一定叫他们写一张维文地址(他们不会写汉文),可将这维文地址贴于信封上连同照片一同寄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阿不力孜”或“买买提”之类的被摄者,因为,这是一种相互尊重。

  8、老吐峪沟乡。新吐峪沟乡政府搬迁走后,与麻扎村相连的老吐峪沟乡有点衰败了。但是,历史并没衰败,仍然留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思。如果在麻扎村的收获不够,可继续在老吐峪沟乡的农屋周围徜徉,看看他们搭有晾房的黄土屋,细观土屋门上绘有花鸟和苏公塔的彩门--这些彩门永远向你敞开着,打开的一扇大门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老人、小孩、羊只、小鸡、土炕、壁挂……

  9、洋海村。洋海村在吐峪沟通往鲁克沁的公路边,仅有几百户人家。

  清/真/寺就在路边,很有韵味,如果你喜欢建筑、民俗,可与寺外的维族人聊聊这些清/真/寺、寺里寺外的人和事。因为,清/真/寺教人向善。

  蚕桑传入西域大约是汉唐以前,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极适应蚕桑的性格,它们在这里舒展枝叶,繁荣茂盛。

  维族人家的民居就在桑树下,高大的桑树遮住燥热的阳光,在树下,他们搭一张木床,铺一张地毯,摆一壶浓茶,驱赶一天劳作的辛苦,一家人其乐融融,憧憬着明天的收获。

  游人有雅兴,可随意走到一家人的院落边,聊几句维语,聊一些趣事。

  10、洋海古墓葬。洋海古墓葬坐落在洋海村后桑树、葡萄架西的一片沙石戈壁滩上,尚不对外开放。

  墓葬的主人是几千年来柳中城的逝去者,他们的成分复杂,对研究吐鲁番地区人种的混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是不懂考古、人种学,不了解柳中城的历史,墓葬只是一个个黄沙埋没的土包。

  洋海古墓葬出土的文物大多与农耕有关,考证了古代柳中城居民的垦田、生活。

  11、迪坎尔烽火台。迪坎尔是穿越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向南2公里,沙路连天之处,举目四望,便是亘古的罗布荒漠。

  由迪坎尔,可向南抵达楼兰古城,向东南抵达玉门关,向东穿越库木塔格沙漠抵达鄯善、哈密。

  迪坎尔烽火台已陈旧不堪,烽火台的烽铺已被农人当做晒场,堆满了晾晒的谷物。尽管高峻的烽火台已消失,但仍可从厚实的烽火台墙基体会到古代烽驿相连、烽火直霄的景象。

  烽火台在吐鲁番盆地有100多座,从东天山七角井到阿拉沟再到银山碛(今托克逊县库米什镇),15公里就有一座,历史上,曾维系了边关、守护了边民,护佑了丝路商队。在鄯善七克台镇南湖村一道东西走向的小山上,至今仍有一座孤傲的赤亭烽火台,并建有唐代的赤亭镇,由东向西的丝绸北道均需经此地。

  迪坎尔烽火台是照耀大海道商队、军队的明灯,疲惫的商队穿河涉沙抵达这片绿洲后,九死一生的感觉油然而生。

  12、迪坎尔村。迪坎尔村正当库木塔格沙漠北侵的关口,这个仅有500多人的小村几乎已湮没在沙海中,人们守着村中惟一的一条坎儿井,与步步进逼的沙漠抗争着,很多人忍受不了这里的风沙,弃家搬离。然而,留下的有毅力的人在沙包边缘种植了胡杨、红柳,阻挡一粒沙,播绿一寸地。

  迪坎尔村是近年探险大海道的首起站,村中有位曾经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穿越罗布荒漠当向导的维吾尔人的孙子,现在,他也操起了爷爷的旧业,给现代探险队当向导,穿越大海道,呼吸玉门关的春风。

  迪坎尔村的村民几乎与世隔绝,他们种葡萄、高粱,守着几亩地过着清贫、平淡而又恬静的生活。村中有位118岁的维吾尔族老阿妈,当年曾是村中的妇女队长,经历了民国、国民党、马步芳匪徒的侵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老阿妈被誉为“最后的村庄”的“最后的老阿妈”,阅尽了库木塔格的沧桑,于2003年仙逝。我曾四次探望她,最后一次,她带着一种安详离开了人间,长眠于迪坎尔烽火台边的麻扎。

  13、阿尔金山-罗布泊野生动物保护区。在迪坎尔村最南端最后一寸公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砖制平房,即是国家设立的“阿尔金山-罗布泊野生动物保护区鄯善工作站”,隶属于吐鲁番地区环保局,站上仅有2名工作人员。他们要盘查经这里来往罗布泊的人和车辆,保护着活跃在罗布荒漠的野骆驼、盘羊、鹅喉羚羊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规范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庆幸的是,我们去年和他们聊天时,他们尚未截获一起盗猎。环保意识需要每个人的树立。

  鲁克沁地区人文资源丰富,维吾尔民风淳朴、沙漠戈壁景观别致,对于自驾车和自助游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舍弃的天堂。由此延伸到鄯善县的景点还有:连木沁沟里的2000年前的“飞来佛石”、突厥石刻、大墩烽火台、大阿萨古城、赤亭古城、库木塔格沙山公园、南湖戈壁魔鬼城、天山戈壁怪石圈等,是一条探险、人文采风、民俗研究的极好路线。

  (2004/03/13乌鲁木齐)(网络原创,请勿转载)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网友精品专题

网友活动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