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冷观加价车热:“饥饿疗法”刺激谁的“食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 16:41  北京日报

  2004年初,和一款款老车型的降价潮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一款款新车上市后的加价升温。新露面的丰田花冠,价位定得虽已高出不少人的心理预期,但要马上买到手,听说还要加价10000元。蒙迪欧订单在北京一些特约店已排到今年9月,要提现车,据说也要加价15000元。

  几乎所有的新车刚一出炉都要过过加价瘾,广本、马自达6、君威凯越福美来……加价幅度有高有低,时间有长有短,但都留下了加价的“光荣历程”,厂家为此沾沾自喜,而京城一家车市的老总对此现象的解释是:都学会了“饥饿疗法”。

  “饥饿疗法”刺激谁的“食欲”

  “饥饿疗法”被业内人用来形容某些汽车企业有意造成新车上市后市场短缺、为产品紧俏编织神话的现象,有人也称之为“空城计”。

  当“饥饿疗法”在某一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取得成功,他们的车型被众多消费者追捧时,不服气的同行们忍不住地效仿起来,于是人们发现很多新车上市后都会很紧俏,紧俏得让你必须等几个月才能买到。

  近日,《网上车市》就汽车加价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列出凯越1.6、福美来1.6、雅阁2.4、马自达6、君威2.5、蒙迪欧6款目前紧俏车型问卷,结果在4784名投票人中,有591人表示对这些车加价也买,占投票人总数的12.4%。2376人表示要等等看,占投票人数49.7%。1815人表示会改选其它车型,占投票人数37.9%。在回答“接受的加价范围”这一问题时,40.9%的人接受两千元以下,2.6%的人接受3万元以上。

  据《网上车市》总监华雪分析,有12%的人加价也买,这就会支撑加价现象存在下去,短期内不会消失。

  但细看这个调查,实际上多数人可接受的加价范围是在2至5千元之间,能接受上万元以上加价的在5%左右。而这5%愿当冤大头者有人曾做过分析:一是公款买车者;二是高收入阶层又追新潮者,他们希望早日开上最新款车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及门路,更何况最新款车最先上路的回头率能使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饥饿疗法”能“冻结”消费群吗

  自从去年加价车现象出现后,有人就戳穿是企业和经销商共同使的营销手段。

  一是现在企业讲求订单生产、零库存运作,省心踏实同时试探市场,避免一些失误,还给消费者“不容易吃上”的紧迫感,让他们追着你。

  二是厂家定价要有他的战略考虑,产品实力大,价位足够低,就会有一个相对的紧俏期。对消费者的表面解释可以说是为保持价格稳定、让先买车的人心里平衡,而实际上是采取“以少胜多”战术,在自己产能不大的情况下打压产能比自己大、价位比自己高的对手,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三是现在多数特约店订单排队不透明,以便暗箱操作。如果你订一辆车,正常的交货周期应该是两个月,但经销商会告诉你三四个月才能提车。两个月后,本来你的车到货了,这时正好有个要买现车并愿意加价的,于是经销商把你的车给了他,赚了加价费,拖住你。你要移情别恋,他告诉你快到了,你怕别的品牌还要排队,也许会继续等下去。于是有人分析说“饥饿疗法”目的是为“冻结”消费群,占据市场份额,可这些订户“冻”得住吗?

  “饥饿疗法”会引起“反胃”

  还是从《网上车市》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在4784位投票者中,有37%的人表示,如果遇到选的车型加价会改选其它车型,49%的人表示要等等看。从这一比例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汽车消费者多数正在走向理性消费,他们不会盲目跟着某些炒作去扔冤枉钱。有心的消费者已经发现,当蒙迪欧2.0等一批新车上市后,广本的加价幅度已在下降,而有些新车的加价现象在两三个月之后就会消失甚至出现降价。宝来POLO威驰等不都是从加价变成降价了吗?“新车俏半年”是一般规律。

  因此作为一名成熟的消费者,不要被众多的加价现象所迷惑,他来“饥饿疗法”,你选“自助餐”,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必将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廉物美的新车,去年新车品种已达50种,今年会更多。再说不少厂家都在纷纷扩大产能,广本去年年产11万辆,今年要达20万辆,长安福特要把产能从年产2万辆提高到15万辆,上海通用2005年产能要达30万辆,这么多车卖给谁去?他们都要在今后推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新车型,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一代比一代强。所以你“坐山观虎斗”的结果是会买到更好更值的新车,好戏还在后头呢!千万不必为赶“头班车”而不惜代价地抢购某些车型,这样做不仅会成为“饥饿疗法”的牺牲品,还会助长加价车滋生,最终是消费者和国家都受损(消费者多花了钱,加价部分逃税)。

  一个奇怪的现象早已被记者们点破———某些企业声称禁止加价,要严惩加价车行为。可没有一个企业公开披露他们严惩了谁。

  又一个奇怪的现象近日引起记者注意———某汽车组织声称要让加价车上“黑名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可加价车现象频繁发生在他们眼皮底下,甚至某媒体已曝光了某专卖加价车的“小院”,组织仍没反应。

  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认为,京城车市已进入买方市场,他阐明理由时说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有些挺好的车型,消费者就是不买,谁也没辙。企业听谁的?听市场的,市场听谁的?听消费者的。

  作为消费者,千万别忽视自己主宰市场的权利!本报记者陈先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