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说起自主 他们很动情 为了自主 他们历陈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 14:45  中国汽车报

  自主:建议、议案不谋而和

  应了本报在前瞻两会焦点时的预测,“自主”话题果然脱颖而出。随之出场的还有两位勇敢者———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和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

  说起自主 他们很动情

  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前看到尹家绪时,正刮着六级大风,风把他的西装后摆吹起来。为了能让记者听到,他讲得十分大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于国家经济来说肯定是不太协调的。我们的支柱产业核心技术掌握问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我的建议就是有关这方面的。温总理的报告中,也有一条指出发展自主开发能力、建立自主品牌产品,这对于我们汽车产业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

  “自主是我关注很久的一件事。”在安徽代表团驻地,左延安一见到记者就说了这句话。记者反问他:“您不害怕将这种提法公开化,跨国公司就不会再主动找上门来吗?”因为据记者所知,很多企业老总之所以不愿在公开场合发表对自主的看法,就是有此顾虑。

  对于记者开诚布公的问法,左延安丝毫没有回避:“也许作为一个汽车公司老总,应该有顾忌,但作为一个汽车企业的人大代表,我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我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大环境,同时,我要强调,现在自主研发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概念,而是知识经济下的自主研发,换句话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当然,要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研究好,”他又进一步补充,“但完全地‘绕桩’,也并不可取。你要明白我讲的两层意思,一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二是人类共有的东西要善于利用,但对于除此以外的东西,比如说外形,创意可以千变万化,没有必要抄袭别人的。”

  提出自主 他们不约而同

  之前,他们没有过任何沟通,却在一个相同的时间段,做了相同的一件事。

  左延安说:“我没有问任何其他代表团的代表,仅在安徽团内,就有很多代表踊跃地签名。”

  让我们来看看议案和建议的相关内容。

  尹家绪———《关于加强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培育自主品牌,防止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建议》。左延安———《关于提升国内汽车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议案》。

  尹家绪认为,目前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车少之又少,多是洋品牌一家独大。

  左延安仔细分析了当前中国汽车生产厂的布局:“目前我国共有轿车企业30余家,其中15家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或者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所生产的产品均为国外品牌的轿车;另外15家企业当中,真正民族品牌或引进技术所生产的轿车,其总量只有约38万辆,仅占全国轿车销量的19%,占国产汽车市场份额的9%。从轿车企业排名看,以生产销售自主品牌为主的企业,只有天津一汽夏利奇瑞跻身国内轿车‘十强’,分列第四、第八位,其余大都在第15名以后,自主品牌轿车及其生产企业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同时,左延安更担心汽车利润率回归到正常状态后,这些厂家的命运。“近几年,汽车业高速发展,可以向跨国公司支付巨额转让费、品牌使用费和进口核心零部件等费用,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大量的利润却被跨国公司所获取。但要注意,这些利润的获得,一个重要前提是当前国内汽车业的总体利润率较高,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的消费市场会逐步趋向成熟,这种高额的利润率也会逐步下调,最终回归到5%左右。所以,自主有助于提高中资企业获取品牌利润。”

  为了自主 他们历陈建议

  尹家绪非常担心中国汽车业的现状。因此他提出建议:

  1、制定、实施中长期汽车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按照节能、环保和安全的汽车发展要求,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支持、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建立产品研发机构,形成主导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品牌,在项目申报审批、税收、开发费用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上给予相应支持。

  3、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建立零部件研制体系。

  左延安也很鲜明地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解决思路。

  一、对自主的企业减免税。二、大项目开发与企业共同投资进行。三、为研发资金开辟融资渠道。四、对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放宽汽车产品的准入政策。五、在消费环节适当进行引导。

  同时,国家要出台政策,对使用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减免使用费用。要支持高校参与到相关研究领域。加大对零部件的研发力度。加强对外来品牌的强制性认证,力求避免对民族品牌的冲击。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