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飞的第二次接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16: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王政

  前不久,哈飞汽车又迎来了一批国外专家。与以往来自意大利设计公司的设计专家不同,这些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外脑”们,要为哈飞汽车的营销管理诊脉。由此,哈飞汽车拉开了与国际水平第二次接轨的序幕。

  成功的“中意之路”

  如今,在国内汽车企业中,与国际知名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已渐成潮流。可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是哈飞。1996年,哈飞与意大利平尼法瑞纳公司结成合作伙伴,从此,走上了一条被业界称为“中意之路”的自主开发道路。从松花江中意,到哈飞梦幻概念车;从哈飞路宝,到哈飞赛豹概念跑车,以及即将上市的哈飞三厢轿车……在联合开发的过程中,双方合作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入,哈飞也逐步掌握了汽车开发的流程、节点控制、成本控制,形成了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汽车研发团队。

  哈飞汽车总经理刘涛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哈飞认为培养自主开发能力没有捷径。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外型设计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在底盘开发、总成匹配、工程设计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多年来,哈飞一直坚持自己不会做的东西要么去学习,要么支付技术转让费用后合法引进吸收,这样做开发速度会慢一些,但不会有知识产权纠纷。

  在自主开发道路上不懈的探索,让哈飞的开发能力迅速提升。刘涛介绍说,目前哈飞已有100多人次在意大利平尼法瑞纳设计公司工作过,涉及车身、电器、底盘、工艺等多个专业。在“哈飞Ⅲ”的开发过程中,哈飞的技术人员已经全方位参与,为提高研发效率,哈飞正在推行日韩汽车企业普遍采用的研发及量产系统工程,实施流程再造。

  弥补营销能力的短板

  2003年,哈飞汽车共生产整车20万辆,销售19万辆,同比分别提高15.59%和8.87%。“这些数据,如果与全国汽车平均增速相比,差距明显,但也正好说明,一个国产品牌的树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提起哈飞在自主品牌塑造以及市场营销上的差距,董事长崔学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摆在自主品牌企业面前的道路无非有三条———破产、被人兼并重组或者生存下来。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强筋健体,具备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本事。而自主品牌能否立得住,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

  然而,对于涉足轿车才两年的哈飞来说,轿车营销却是一门新学问。刘涛坦言,随着哈飞轿车推向市场,原来的销售管理模式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销售人员在心理上和认识上没有同轿车接轨,仍把轿车同微车放在一起销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轿车品牌的建立,也影响了轿车的销售。通过向波士顿公司咨询,哈飞对市场影响、产品定位、品牌宣传、市场导入以及网络建设与管理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开发体系与国际接轨后,哈飞正在实施营销体系的第二次接轨。

  哈飞对营销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施微轿分开,在原有400多家销售网点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了100多家轿车4S店;增设了网络管理部、市场营销策划部;制定了对经销商、营销管理人员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对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加强了岗位培训;加大了产品推广的力度。

  “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服务上”,波士顿让哈飞人深刻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2003年,哈飞先后对全国595家服务站进行了整顿,完善了售后服务体系,实施了备件价格公开,取消了不符合要求的服务站63家,同时吸纳了一些条件较好的站点,服务站扩充至720家。如今,所有进入服务站的消费者,都被看成是哈飞的用户。

  市场是检验竞争力的标杆

  具备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国内汽车企业发展的方向。三项指标的难度逐个递进,而最终的检验标杆则是市场。2003年,国内市场50多款新车上市,可真正成功的不足20%,反倒是捷达桑塔纳赛欧等一批“老”车型,火爆依旧。企业营销能力高下立现。

  营销和服务,正成为汽车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一环。与跨国公司相比,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对国人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的了解,是我们的优势。但是,营销服务是一门科学,需要有系统的市场调查、严谨的指标体系、科学的策划水平和高效的执行力做保证,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合资合作中认真学习。只有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建立有中国市场特色的营销理念和服务体系,我们的企业,无论是自主品牌企业还是合资企业,才能在未来以网络和服务为中心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