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去年10月29日,本报发表了一汽集团前董事长、总经理耿昭杰与本报记者的长篇对话:《没有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中心思想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经济中就没有地位,汽车工业合资后,不能放弃自主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业还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还能不能发展自主品牌,怎样去发展自主品牌,甚至什么是自主品牌,都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业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相对弱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自主品牌弱化,已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普遍问题,只是因为汽车产业影响巨大,特别是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更多的受到关注而已。日前,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揭晓,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符的。为了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报从今天起特开辟“加快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系列报道专栏,由汽车产业切入,对整个中国制造业培育自主品牌问题,展开全方位的讨论,热切希望经济、理论、产业及各行各业、各方人士,踊跃参加。今天刊登的文章是担任过原机械工业部部长的何光远同志与本报记者的对话。
耿昭杰把问题挑得很好
记者:去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了440万辆,而且主要集中在十几家大型企业中,过去人们常说的散乱差,已不再是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任期很长的一任机械部长,主管过汽车工业,退休以后仍然很关心汽车,您认为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何光远:中国汽车工业由入关谈判开始到加入世贸组织,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外部冲击,觉得“狼来了”,能不能撑住?包括我心里都没有底。加入WTO以后,形势发展比预料的好得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界里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就这么走下去挺好。我想,从长远考虑,中国的汽车工业能不能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
记者:耿昭杰最近提出中国汽车缺乏自主品牌,是不是和你说的是同一个问题?
何光远:耿昭杰干了一辈子汽车,现在虽然不在第一线了,但思想始终没有离开过汽车,他的一些思考和意见,代表了汽车界很多老同志们的思想。现在各地都在直接生产国外品牌汽车,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走这条路发展最快,效益也比较好。
记者:如果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中国汽车工业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何光远:耿昭杰把问题挑出来了,我觉得挑得很好。不久前汽车行业在厦门开会,我即席发言,说当前汽车工业总的形势很不错,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到底还有几个?我听到业内人士有一种说法,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依靠三大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也是三大家,但是现在三大家忙于傍洋大款,你傍一个,我傍一个,你傍俩,我傍俩,都是一个公司和若干个国际大公司合资,谁能抓到最大的跨国公司,谁就最有本事,借助人家的力量抢占中国汽车市场,产品弄进来就生产,生产了就赚钱,这样干最省事,不用吃多少苦,又没有多少风险。搞自主品牌的路子,三大家已经靠不住了。这个话不是出自我何光远,但某些方面代表了我的观点,起码从现象上看确实是这样,这种倾向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警惕,深思。
记者:你认为这种倾向问题在什么地方?
何光远:说明我们一些企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观念淡薄了。合资合作的路子是对的,但要通过合资合作,把自己的队伍锻炼出来,把人才培养起来,把自己的开发力量积累起来。当然这样做比较费劲,不如直接引进生产别人品牌来得快。我说如果我们总这么干下去,中国汽车工业就真得够呛了。
不合资连现在的局面可能都没有
记者:我接触汽车工业2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包括您在内,历届汽车界领导都很强调自主发展,一直推崇韩国模式,力图避免巴西的结果,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出现了今天这个局面?
何光远:客观讲我国汽车工业虽然起步不晚,确实很幼稚,很弱小,投资,立项又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发展十分坎坷。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也是不能搞轿车,不搞轿车的汽车工业是个不完整的汽车工业。后来可以搞轿车了,但是从零做起。这时世界上几大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非常之强,资本十分强大,积累的知识、技术也相当成熟,而我们则是零。所以走合资之路,通过合资、合作,用市场换技术,包括换一部分资金,加快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尽快缩小差距,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不走这条路,我们连现在这个局面可能都没有。
记者: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汽车又必须走引进合资道路,那我们该怎么办?
何光远:问题是我们的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满足于只是把人家的产品拿过来,自己在市场上便有了竞争力,可以赚钱盈利,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声疾呼,我们的合资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除了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建立自己知识产权,自己的品牌,这要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也要成为全行业、全社会的共识。
记者:我们的主观愿望是要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政策方针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倾斜,最后结果却成了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的市场,这是不是引进合资道路导致的必然结果?
何光远:这正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问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光是各级政府要注意,我们企业的决策者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状况。首先是合资企业要有合资企业的品牌。现在比较可悲的是,合资企业都用人家的品牌。合资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开发力量。我觉得中国汽车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记者:我们过去说,跨国公司对中国搞技术封锁,以便长期向中国出口技术赚钱,更不愿意在中国搞产品开发,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情况会不会有所转变?
何光远:这里有个利益问题,要看我们的政策怎么导向,要引导它和我们搞合作开发,让它从开发中得到甜头。有的合资企业也在发生变化,如投资建合资企业的技术中心,开始做一部分产品开发,相当一部分改进设计的试验在中国做等。
寄予希望的大企业为何没有把旗帜扛起来
记者:你个人对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状况怎么看?
何光远:我通过对“三大家”的了解,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比如上海大众,投资十几亿元,建了汽车跑道,在亚洲是一流的,还建了非常漂亮的开发中心,已经培养了600多人,不少人到德国培训过,现在已经能在大众共用的底盘上开发新车型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要搞自己的品牌,不过进展比较慢就是了。东风先和法国PSA合作,然后又和日产全面合作,现在又和本田合作,它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了,把原有的存量盘活,有它可取之处。我对苗圩说,人家说你们忙于傍大款。他说这点我心里是清楚的,合资企业在卡车上就是打我东风的品牌,实事求是地讲,轿车还没有人家强,就用日产的品牌,跟雪铁龙合作,就用雪铁龙的品牌,和本田合作就用本田的品牌,开发中心进了合资企业,通过进入来培养自己的人。不过我一直推崇的是哈飞、奇瑞,别小看这些企业,今后在这些方面可能有希望。
记者:为什么你特别推崇哈飞、奇瑞,是认为它们最具开发潜力?
何光远:我觉得哈飞是干事业的,在国际合作中发展自己的品牌,思路非常清楚,基础也很坚实。遗憾的是我没去过奇瑞,去的同志都说相当不错,已经吸引了大批人才,还要建汽车研究院,下决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搞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希望就在这些地方。
记者:那您是寄希望于这些小的企业了?
何光远:现在还不能说谁就一定行,谁就一定不行,不要急于说就依靠哪几家,先这么走起来,谁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品牌,现在还很难看出来,要在竞争中走走看。几大家当然要支持,但是他们会是一个什么情况,还需要走着瞧。
记者:为什么我们寄希望最大的三大企业,我们的国家队,并没有把自主开发的旗帜扛起来?
何光远:我们的几大汽车企业,过去只有搞卡车的经验,不会搞轿车,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没这方面的市场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突然让它搞,不可能一下就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目前差距就是这么大,有人说“两弹一星”能搞出来,轿车为什么自己就开发不出来?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类比,“两弹一星”是人家封锁你,可以关着门搞,搞好搞坏是自己的事,没有竞争问题,投资也很大。而汽车是个开放的产品,有对外开放的大政策摆在这里,人家已经进来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搞不出来,人家就把市场占领了。
记者:我注意到你一直没有提到华晨,他们也号称是自主开发,您怎么看这种模式?
何光远:他们是委托人家搞一个产品,买回来组织生产,品牌是自己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自己没有太多的技术力量。搞资本运作有一些人,真正懂汽车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还缺乏。
自主开发不会一帆风顺但必须走下去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中国汽车面临一个转折点,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何光远:是一个转折点,要是一直这么走下去,不注意积累自己的开发技术,就会越来越不行。没有这种意识就麻烦了。
记者:现在我们的企业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何光远:我看还没有,耿昭杰说“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是很关键的问题”,我觉得说得很对。
记者:不知道部长注意到没有,现在一些国产车常常被车主换成国外标牌。
何光远:企业觉得这个事非常可悲,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不像韩国人,再差也愿意坐自己的车。现在我们有一些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文字都不要了。
记者:现在神龙就把富康淡化了,改成雪铁龙爱丽舍、塞纳、毕加索,很法国味的名字。奥迪车上原来标有一汽大众的字样,现在也去掉了,宝马进来后干脆说“全世界生产的宝马都一样”,其实就是不愿有任何中国痕迹。这种事部长怎么看?
何光远:这是市场行为,作为企业来说,无可指责,这样他的产品卖得好,否则企业利益要受损失。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由社会来解决,从国家政策上解决。其实又何止是汽车呢?
记者:自主开发也有一个需要与可能的问题,现在不搞自主品牌,是“不能也,非不为也”,还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何光远:说开发很高水平的产品,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有些技术我们现在确实没有,比如好的发动机,要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大量的积累。整车某一个总成,我们积累了一些东西,但也不很完整。另外还有零部件能不能做到和整车同步开发?但是要千方百计推进合作开发,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积蓄力量,要坚持走这条路。现在国际上很多整车厂是搞集成的,我们要把零部件体系建立起来,培养一些善于集成的人,把各种各样好的技术,通过集成变成整车。另外从普及型轿车入手,从有市场规模的轻型客车入手,积累经验,培养队伍。
记者:就是说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不能根本改变?
何光远:还有一招就是买,买一些设计公司,也是一种路子。韩国大宇、现代,就是从国际市场上把整个研究所连人带硬件、软件买下来,变成自己的了,再把大批人派进去。
记者:在自主开发上我们有没有可能冲出一条路来?
何光远:我觉得自主开发这条路是一定要走的,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磕磕碰碰,困难很大,但是国家要支持。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有最大的市场,最充裕的人才基础,现在已经有从国外大公司回来搞开发的“海归”派了。 (作者:程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