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4年新车大探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 10:41  中国汽车报

  1月1日,东风悦达起亚04款千里马亮相;1月3日,上海华普M203轿车浮出水面;1月5日,上海通用汽车推出赛欧04新款系列;1月6日,东风雪铁龙04款富康正式投放市场。一周之内就有4款新车与消费者见面,厂家动作之快,令人在新年伊始就闻到了轿车大战的火药味儿。

  本报做过粗略统计,如果把仅变动个别配置就算做一款新车的话,2003年,中国轿车企业共推出43款新轿车,新车数量仅与美国市场相差10余款。当然,人家美国市场是把动了“大手术”的车和全新的车才算做新车。近来,媒体纷纷依照我们中国汽车厂家的新车标准估算,2004年,大约有50款左右的新乘用车上市。这个数字依然是直逼美国今年60~65款的新车数量。为了尽早弄清这些新面孔的内情,记者日前“冒险”做了一次探营采访,多多少少得到了一点信息。

  问厂家:秘密武器究竟知多少

  今年将有50款新车出炉,包括上海通用凯迪拉克CTS,上海大众途安,东风标致307,菲亚特stilo、多宝,一汽丰田花冠 ,本田CR-V,东南菱绅、菱利,精巧型飞度轿车、新款QQ等车型。为了探清这些传说中车型的虚实,记者拨通了部分厂家的电话。

  正如记者所料,轿车企业各个守口如瓶,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才勉强蹦出一两个字。上海大众:有,名字还没起好。南京菲亚特:有,但不方便说。昌河长安、广本:有,至少3款。上海通用:有,凯迪拉克,改进版赛欧,其他没有了。东南汽车:除菱绅、菱利外,没有轿车的计划。神龙汽车:标志307和东风雪铁龙改进车型。一汽-大众更是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先是否认将推出第五代高尔夫,然后答道:不能肯定有新车上市。记者还没问完问题,对方就急匆匆地要挂断电话。奇瑞一位高层在去年曾向记者透露:2004年奇瑞会生产几款新车,而且都不会在上面看到原型车的影子。可当记者再次打电话到厂方求证的时候,却无人证实。

  虽然厂家的回答是含糊的,但是去年火爆的车市让很多厂商尝尽了甜头,他们必然会乘胜追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今年上市的新车不但会超过去年,而且大多数有实力的厂家至少会拿出3件秘密武器。

  有一句话要说:产品的性价比是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提升的

  在采访中,通用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性价比是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提升的,企业生产新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他一语道出了轿车企业迫不及待地推出新款车型的心声。目前上市的几款新车可谓都是“旧瓶装新酒”,04款千里马主要改进在于它的配置方面。赛欧04新款系列三厢车型中,有两款号称创造了“国内惟一”的记录,并为安全经济型家轿树立了全新价格标杆。

  在车坛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三样”也不甘心淡出江湖。据悉,刚刚上市的04款富康,除对外形和内饰进行了时尚化改进,还在制动控制方面进行了升级配置,加装安全气囊、ABS系统,全面提升安全保护。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桑塔纳2000的改进款也将在今年上市,而捷达新款也可能重新“整容”。

  这些改进后的车型还将参与到家庭第二辆车的竞争中。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大好形式下,自然会有不少家庭加入到购买第二辆车的行列。改进后的新车不但可以延续老品牌的生命力,而且还会吸引这部分用户群。此外,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低的车型将逐渐会被淘汰出局。性价比高的产品将成为他们的首选,客户忠诚度也会在此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年,不少合资企业欲将其在国外的佳作引入中国。首当其冲的便是丰田的发家车———花冠,虽然此时的花冠已不是彼时的花冠,自从1966年底推出至今,现在已是第9代车型,总产量达2800万辆,是世界汽车业单一品牌产量最大的轿车。但是,任何车型在中国市场上都会出现“意外”情况,因为这个迟到的车型不但会面临很多先入为主的同级别竞争对手,而且很可能与自己的兄弟———威驰进行同事操戈的较量。

  神龙要推出具有法国风情的标致307也面临着考验。标致307是标致系列中的骄子,在2002年全年以及2003年初的欧洲中小型车销售中,307成为最畅销车,在欧洲销售排行榜前五名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55位来自欧洲21国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评选之下,获选为“2002年欧洲年度风云车”。据内部人士透露,神龙要推出三厢的标致307轿车,神龙的做法的确让人很难琢磨得透。在国人普遍认为三厢车才是真正的轿车的时候,它推出了两厢富康。就在大家刚刚开始接受两厢车时,它又相中了一厢车———毕加索。这次则峰回路转,抛弃“拿来主义”,改标致307两厢为三厢生产,而它的竞争对手宝来凯越也都不是等闲之辈。标致重返中国的这款307能否一炮打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4年新车市场的生意注定红火,品牌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厂家在推出新车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准定位,莫使新品“昙花一现”。(本报记者 刘袁娜)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