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工业直面未来 谁来担当自主开发的主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 10:55  人民日报

  诤言

  一种现象正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越是没有条件合资的企业,越在热火朝天地搞开发;而那些尝到合资甜头的企业,反而对自主开发不太上心。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是不是只能寄托在奇瑞吉利中华等自主品牌企业身上?合资企业再强大、再风光,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最后的命运也只能是个跨国公司的组装厂?

  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途的上述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作为企业高层次的竞争形式,品牌的重要性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毕竟,在自主开发基础上做强做大自主品牌,才能实现赢利最大化,才能迈入良性发展轨道。此外,跨国公司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们一定会调动全球资源,去抢占中国这个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但是,如果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平缓增长期,甚至出现负增长,产能大幅过剩,企业开工不足,跨国公司是否会抽走资金,中国汽车工业是否会重蹈巴西的覆辙?

  但是,在倡导提升自主开发能力的时候,把众多合资企业排除在外,笔者却以为不妥。其一,近20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虽说没能形成完全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强大的自主品牌,但是,我们的合资企业已逐渐具备了一流的整车装配水平、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整合资源的能力、市场营销的经验、初步的适应性开发能力以及庞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这些,不仅是合资的成果,也为其他企业自主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二,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的实力,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奇瑞等企业埋头自主开发的做法,在现有条件下,不失为一种选择,也值得同行们敬佩。但是,从资金实力、技术储备、人才储备、项目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看,合资企业显然更具优势。把自主开发过分狭隘化,排斥中国汽车工业的主流力量,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也与做强做大中国汽车工业的目标不符。

  其三,应该鼓励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的多样化。过去,奇瑞、吉利等企业的发展模式被斥为“另类”,很多人不相信它们能存活下来,可事实是它们成功了。如今,提倡自主开发,我们能否给合资企业探索“第三条道路”的机会?

  当然,囿于体制因素,指望合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不太实际,但是,从适应性开发逐步过渡到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开发,打响合资企业的品牌,当然是联合品牌,并非没有可能。而合资企业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合资中方的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自主品牌。以上汽集团为例,上海大众建立了亚洲最先进的试车场,上海通用的发展带动了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壮大,整合这些资源,加上上汽原有的汽车工业研究院,到2007年实现5万辆自主品牌轿车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上海通用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