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市场井喷多月只是虚热 专家忧心援手浇冷水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0月25日 14:30  中国经济时报

  近一段时间,全国轿车市场火爆行情来得有些让人出乎意料,井喷行情持续多月。截止到今年8月份,2002年全国累计生产汽车202.8万辆,同比增长32.45%,销售汽车207.6万辆,同比增长32.20%。今年1至9月,每个月的轿车销售数量同比增长都在35%左右,单单1到7月份轿车销售量超过了1999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

  汽车专家及有识之士对此却乐不起来。大家都称,中国轿车市场的火爆与中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及独立研发无关。

  市场火爆不能说明厂家成功

  日前在湖北十堰,由中国市场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汽配市场发展论坛首届年会暨2002-2003中国及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汽车专家指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就此忘记自己的隐忧,不能忘记自己的“软肋”,中国离世界汽车强国仍然相距太远。

  外经贸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直言,超额利润培育不出竞争力。

  马宇认为,引进外商投资,无疑对中国汽车工业(包括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引起的产品结构改变、技术档次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也不在话下。

  但众多问题依然存在:自主研发能力没培养起来、外方技术转让不积极、经济规模绝大多数达不到、产品不能出口等等。让外国人无私培育我们的研发能力有点困难,可我们自己又拿着那轻易得来的超额利润不知干嘛去了。虽然经常有报道说,又有哪个厂家比国外省多少时间和资金自主研发出了什么车型,但莫名其妙地总透着可疑——外行看一款国产车怎么那么像外国车?扩大再生产是那些外商梦寐以求的事,我们自己却在绊住自己的同时也把别人绊住了,我不想(或不能)增资你也别想增资。能出口赚外汇外商他未必不赚,当初的合资合同中也有外销条款,但当我们的出厂价高于外商本土生产的同类汽车零售价的时候,再谈出口就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了,出口比例也就不了了之。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的钱好挣!

  马宇坦言,虽然今年轿车市场火爆,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汽车厂家就成功了。事实上,无论是质量、价格、品牌、服务,还是研发能力、经济规模、产业集中度、国际竞争力等等,几乎所有的宏观及微观指标评价,都很难打“及格”,且不用专家严格考评。我们津津乐道的200万辆,我们经常提及的多高的国产化率,若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和内涵,真值得骄傲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若以产值、利税说话,恐怕更难自圆其说,因为没有考虑它的直接、间接成本多大,机会成本有多少。23天开发、生产出一部轿车,两、三个月研制出高级“轿车”,除了具有政治、宣传上的意义,有多少经济价值?

  做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来到

  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汽车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一些跨国公司与中国的个别大汽车公司在中外合资比例上有一些大的突破,中外双方比例已经达到1:1。

  一些专家担心,如果这个口子被扩大,中方极有可能成为国外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因为,合资中的中方公司90%都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长此以往,中方公司成为外国公司的一个庞大汽车组装厂将不是危言耸听。

  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合资汽车所要求的“实现一定的国产化率政策”也作了一些松动。“全球化采购”已经被人们所接受。那么,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组装基地”指日可待。

  今年1至8月的汽车销售也能说明这一点。1至8月,全国销售轿车共计60多万辆,其中1/10是在中国组装生产的。中国汽车生产有点虚胖,汽车专家贾新光如是说。

  汽车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产品,它不像头发夹子、洗发水等生活日常用品,可以让外资独资,中国还必须有自己的汽车公司及产品。

  产业政策修修补补无济于事

  马宇认为,无情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只有转变思路,中国汽车才有出路。

  首先,应该重新制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政策。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从理论基础到指导原则,从战略规划到战术安排,从发展目标到政策手段,从生产到消费,从合资到进出口,从技术标准到价格形成,从国家、企业利益到消费者权益,等等,都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来过。

  即从原来计划型的产业政策转为市场化的产业政策。如贯穿始终的行政审批问题,为什么政府要管项目评估审批?投资决策是投资者的权力,风险和回报也只有投资者能够判断。另一方面的技术标准监督控制问题,本应是刚性的,是政府最需要做的,怎么反成了松紧带?

  其次,应该大幅度放宽汽车行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民营资金的进入不应限制,对外资则取消不许控股限制。聪明人自然会说,管得这么严还这么乱,再放松还得了?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如我们亲眼所见,严格市场准入恰恰是降低了进入门槛。宽松的市场准入则有助于强化和规范市场竞争,使利润率趋向正常,从而使淘汰机制发挥作用,加强产业集中度,自然而非人为筑高进入门槛。当然,这必然有一个放松——涌入——过度——退出——均衡的过程,这也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何况,退一步说,既然实践已经证明原来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什么还不改弦更张呢?既然我们也早就在理论上以及指导方针上肯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什么一到具体政策制定上就怀疑市场呢?除了惯性思维,还有一个原因所有人都很明白:“市场管了,我政府部门干嘛去?”

  第三,应该加速减弱过度的关税和非关税堡垒保护。目前汽车进口关税仍高达80-100%,再加上增值税,使国内汽车价格大大高于国际水平,不但导致了长期的汽车走私,造成国家税收和外汇的大量流失,成为官员腐败的温床(为走私汽车“保驾护航”而触犯法律的政府官员已不在少数),还恶化了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为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实际上,灵活运用政策杠杆,加大市场竞争力度,对国家、消费者以及国内企业都是有好处的。虽然减多少、怎么减尚需科学论证,但目前保护过度则是不争的事实。(杨明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