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降价厂商应战却剑过无痕 成本斗法新的征战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25日 09:41  经济日报

  成本控制是道绕不过的槛,汽车价格一降再降,厂商被迫应战,却“无怨无悔”

  汽车价格战,缘何剑过无痕?

  今年汽车业最大的悬念,定格在车价到底还能降多少?入世后,曾经笼罩在中国汽车业头上的阴霾,在车市一片利好声中散尽;随着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奢侈品向常用品的角色转换,人们对汽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汽车产业政策的透明度;在产业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许,企业更多考虑的,不再是生存还是死亡,而是如何发展与壮大。观望也罢,做秀也罢,一切悬念的铺垫,在这个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严守着惜时如金的法则,点到为止。纵观至此,价格成为唯一一道难解之谜。

  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汽车业的降价风潮,可以理解为,在暴利时代元气殆尽的时刻,厂商们作出了向薄利时代过渡的姿态。降价本是平常事,可是众多厂家却是在抱怨声中,走走停停。如果不是今年初,夏利大幅降价破冰成功,也不会出现后期厂家们的积极跟进,更不会引领车市走出寒冬。

  现在看来,消费者和厂家是皆大欢喜。

  可是,如果消费者把厂家的降价理解为暴利时代的反思,那就错了!“利之所在,趋之若鹜”。首先,应当明白,降价不是多数厂家的主动行为,这就从根本上否了其实际行动的诚意;而从被迫应战,到后期,不少厂家主动提高性价比,我们丝毫不再怀疑,厂家口中的降价空间狭小,也不过是一个托辞。

  所以,在厂家们“永远的利益”的追求下,永不满足也是消费者的正常心态。除此之外,一切就交给市场来决定!

  优化成本意在他山之石

  中国的汽车业,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暴利行业之一。中国本土汽车利润之丰厚,也让外人不可思议。但是,众多的厂商,显然还是对自己的幸福认识不够。应当说,中国汽车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发展不完全的状态下,体现了多重含义:既坚守了制造成本的底线;也有国家保护意志的影子;同时也迎合了供需关系的变动。车价如何定?企业不能任意而为。在他们的能控范围内,都在打成本优化的主意。

  当硝烟弥漫的恶性价格战进行得十分激烈之时,不少企业才认识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往往为时已晚。这种状况往往迫使企业恶性降价,甚至不惜亏本竞争。因为这时维护市场份额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被动的成本控制。真正的成本优化,应当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领先。这里只有有节奏的、可预期的价格下调。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汽车市场这种非常态的降价,将止步于整个产业最后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的时候。但是企业天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所期待的超额利润最终也只能靠消减成本来获取。汽车业发达的国家,把这一点钻研得很透彻。于是降低成本,有了“全球采购”,“丰田生产方式”这样智慧的凝结;也有了通用瓦格纳,日产戈恩这样的“成本杀手”。

  成本斗法新一轮征战

  中国的汽车业,长久以来远离市场,对价格,对成本,都不是特别的敏感。但是,从入世直至2006年保护性关税失效期之后,价格压力将成为企业的一种持久压力。于是,众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学着以成本控制化解价格风险。

  如何降低制造成本,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的制造方式。而上海通用最多可以在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套承袭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制造模式,意味着更高的制造灵活性和更低的制造成本。但是也应当看到,这是在上海通用已经完成了产品布局的前提下,并且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支撑,才能有效的展开。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所谓降低制造成本,大多还是停留在如何在一块钢板上打五个孔甚至更多,这样基本的制造问题上。

  中国汽车制造成本高,主要是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汽车业普遍实行的集团内部采购,使零部件价格比国际市场要高出20%—40%。这种整车厂家与配套厂家捆绑发展的做法,实际上妨碍了竞争,保护了落后。一汽大众方面在谈到成本优化问题时,着重提及:“采购成本占了我们总成本的70%,这是降低成本的重点。”对于采购中的“猫腻”,某些企业提出了“阳光采购”、“廉价采购”的口号,但还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目前产能过剩,且价高质弱,因而,降低采购成本,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全球化采购战略的实施,但这其中还牵扯到有关政策国产化率的限定。

  奇瑞、吉利都是在艰难中起步,他们更懂得珍惜,因而把控制投资成本放在了首位。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但在我国,还没有对应规模的市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吉利在建厂时看到了这一点,因而采取了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的模式。第一个厂区仅投入3个亿。第二个厂区投资10个亿,没有动辄一次性投入几十亿或上百亿元的造势,企业没有还贷的包袱,完全轻装上阵。而且吉利建线是可拆可合式,他们的说法是,生产批量没有上来时,只用其中一部分,批量上来,再把线连上,绝不一步到位,让产能放空、闲置。奇瑞初始,也仅有17.52亿的投资。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发展,一个最大的弱势,在于鲜少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要给外国人“交租”。吉利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作为民营企业,研发成本显然不如制造成本重要。也有人在质疑他们所谓的自主开发,有仿造之嫌,但起码,有这个不仰人鼻息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国内产品开发能力有限,因而强制性地增加技术成本也不现实。这时,需要借鉴一下派力奥的低价模式。为把制造成本降到最低,中方投资表现出应有的诚意,意方则将派力奥的知识产权无偿奉出,这就意味着放弃了对该款车巨额研发费用的定向回收。所以,我们考虑降低技术成本的时候,不是放弃对国外车型产品的引进,而是在有效合作的前提下,甚至我们愿意牺牲一部分暂时的利益,来换取在产品自主权上最大的主动。

  汽车制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系统化和速度感都很重要,因而信息化是缩减管理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德国汽车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数据表明,网络的广泛普及将会使汽车行业的运作成本降低5%至10%。上海通用一个3000万美元的信息系统投资已经开始了。

  入世即意味着进入全球化体系之内。中国汽车业没有厚重的产业背景,没有殷实的技术实力,但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这是中国汽车业为自己找到的比较优势。如何在成本控制上下工夫,将决定25%关税情况下,中国汽车业能否直面挑战。 (本报记者童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