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将是胜者--汉诺威还有机会再办上海车展吗?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11日 17:24  中国经济时报

  8月中旬,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宣布,2003年上海汽车展将于4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该车展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上海分会和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德国IMAG公司联合承办。

  稍晚些时候,记者在上海该公司总部采访时又听到这样一个说法,2003年上海汽车展的所谓主办权之争已经有了定论:4月份的上海车展将是2003年在上海举行的“惟一”车展,因为上海市政府只批了一张许可证,而且这张许可证已经到了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手上,曾在2001年12月举办过“上海国际汽车展”的汉诺威国际展览公司将因此而无缘再办明年的上海车展。

  汉诺威展览公司很快作出了反应。该公司负责人说,根据上海市外经委2001年10月31日的批文,2003年上海车展的举办时间是6月而不是4月;此外,作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投资方之一,汉诺威展览公司早在2001年上海国际车展结束后就签订了2003年6月的场馆租用合同,并且交付了租金,用于举办计划中的国际车展。根据投资各方签署的合同,投资方一旦就某个展览会与展览馆签订了合同,为保护投资方利益,该展览会前后6个月展馆不得向第三方出租以举办同类题目的展会。也就是说,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刚刚宣布的明年4月上海车展将面临着批文和法律上的麻烦。

  于是,媒体和参展厂商又陷入了迷茫,围绕着上海车展的各种说法也不一而足。为此,记者最近采访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人士,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为何有两个车展?

  话题还要从去年的上海车展之争说起。关心车展的人们会注意到,北京和上海两大车展十几年来一直是逢双年6月在上海举行,逢单年6月在北京举行。但在去年,这个平衡被打破了:6月有一个由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香港雅式展览公司举办的传统车展,而12月又出现了一个由上海东方集团和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举办的新车展。

  为什么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年里会出现两个内容完全相同的车展?

  曾经有一些媒体认为,上海车展一直由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合作伙伴香港雅式展览公司举办,本来“好好的”,但因为被自恃会展业顶级品牌的汉诺威硬插了一杠子,才生生给搅了。

  但真正的起因还要从一个所谓的“准联盟”说起。

  车展属服务贸易业范畴,这一行业最忌讳的是短视、利益驱动和不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对多年来“上海汽车展”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世界之最的高收费,参展商们一直颇有微词,于是由两大巨头牵头,一些汽车业跨国公司于几年前组成了一个“准联盟”,与上海汽车展的承办者——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雅式展览公司讨价还价。但几年下来,上海汽车展的服务并没有上去,价格也没有下来。因此,可以说上海汽车展本来就不是“好好的”。

  后来,当汉诺威与另两家德国展览公司出资、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出地,在浦东建设了一个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展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消息一经传出,“准联盟”感到新场馆的建成和汉诺威这一世界顶级展览公司的加入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于是,“准联盟”在2000年11月聚会北京,向汉诺威展览公司提出要求,希望它在上海为外国汽车生产厂家操办一个国际一流的车展,并形成例展,以充分展示这些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汉诺威当然不会放弃这一机会,并作出了承诺——把这一车展(后称“上海国际汽车展”)培育成能与世界5大A级车展比肩的国际一流车展。

  这便是汉诺威开始涉足上海车展市场的直接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国际汽车巨头们为什么放弃单年6月参加传统“上海汽车展”的“惯例”,而选择了去年12月由汉诺威承办的“上海国际汽车展”。

  但由于我国对举办展会实行审批制,汉诺威只能与握有批文的中资公司合作举办车展。2001年,上海市政府一共批出了5个办车展的许可证,汉诺威便与其中的一家——上海东方集团达成了协议,定于2001年12月合作举办上海国际车展。但不久后,东方集团的前合作伙伴——上海天和会展服务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东方集团违反了此前双方达成的办展协议。虽然在这场官司中汉诺威既非原告,也非被告,但由于它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打破了以往上海车展的格局,所以成了媒体“关照”的对象,被称为“第三者”和“捣乱者”,落入了庭外受审的境地。由于车展“非法”、“停办”的传言四起,导致了通用和福特等一些参展商中途变卦。

  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之后,12月的车展终于如期举行。大众、奥迪、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雪铁龙、菲亚特等都在车展上摆出了很强的阵容。众多世界汽车巨头的参展,加上高水准的服务和宽敞明亮的展厅,以及只有以往上海汽车展2/3的单位面积收费,均非6月的上海汽车展所能相比。

  是强强联合吗?

  正当汉诺威积极筹备2001年12月的上海车展,并踌躇满志地计划将其办成例展的时候,却出现了令它始料不及的情况。

  2001年10月,传出消息说:“为了避免一个城市一年两个车展的尴尬”,以及“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出现,促成强强联合,实现双赢”,上海市政府作出了今后上海车展每年只办一个的决定(记者没有看到过相关的文件,但据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一位人士最近的说法,“决定”是以上海市副市长“圈阅”的形式批复的)。于是,一方面为了实现对外国汽车生产商的承诺,把上海车展办成一个世界级的例展;另一方面为在吃尽批文之苦之后避免再受“二茬罪”,汉诺威赶紧在去年12月上海车展举办之前就为明年6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车展预定了展馆,这样,即使竞争对手拿到了批文,由于汉诺威已经预定了展馆,也只好以双方合作的方式办展。

  好在上海市政府对12月的车展给予了肯定。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于车展开幕的第二天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打响‘上海车展’这个品牌”的署名文章,特别指出,汉诺威公司的加盟,使车展在很多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办好这次车展,对进一步体现上海的形象和扩大上海的影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好事”。

  对汉诺威来说,上海市政府的肯定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在外界看来,“强强合作”举办2003年上海车展似乎也势在必行。但传统上海车展的主办者——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真的能与新加入的竞争者——汉诺威展览公司实现强强联合吗?

  强强联合的基本条件是优势互补。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汉诺威是航母级的展览公司,在服务和品牌号召力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从市场准入角度看,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贸促会上海分会的下属公司,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是可以拿到“惟一”批文的“惟一”人选;此外,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毕竟有着多年在本地举办车展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所以,应当说双方的确具备了优势互补的基本条件。

  然而,最近的消息表明,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选择的合作伙伴不是汉诺威,而是德国IMAG公司。该公司虽然在品牌号召力上不及汉诺威,但与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多年来的前合作伙伴——雅式公司却有着十几年的代理关系。问题在于,根据参与上海市国际博览中心建设投资各方签署的合同“投资方一旦就某个展会与展馆签订了合同,为了保护投资方利益,该展会前后的6个月,展馆不得向第三方出租以举办同类题目的展会”的规定,德国IMAG公司在明知汉诺威已经为明年的车展预定了展馆的情况下,又与第三方合作,准备于明年4月在同一展馆举办车展,这就有了违约之嫌。汉诺威方面拒绝回答是否将对此提起诉讼的问题,只是表示还在谈判之中。

  还是胜者出局?

  汉诺威展览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公司多年前响应上海市政府的号召,在上海引进一些国际会展项目,后来投入巨资在上海建设国际一流、亚洲最大的展馆,准备以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品牌优势将包括车展在内的一些上海展览会培育成世界一流展会,使上海成为世界会展业的中心之一,而现在却被批文捆住了手脚,实在是很“难受”。他拒绝谈论与车展相关的细节问题,只是一再表示,相信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大势所趋,特别是中国已经加入了TWO,有关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说,“汉诺威其实不可怕,它的一些会展项目也并不成功,比如它承办的机床展就输给了我们”。这位人士的说法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否定了一些媒体关于汉诺威有“垄断”、“通吃”中国会展业的可能的断言。这位人士还自信地表示,“没有汉诺威,我们照样能办车展,因为国外汽车巨头不是冲着汉诺威来的,而是冲着中国市场来的,中国市场太重要了,他们不来都不行。”那么,是否因为他们必须来,就可以把价格抬高呢?这位人士回答说,“往年上海车展价格高主要是雅式公司造成的,因为他们负责国外厂商的招展,我们控制不了这一块的价格,到头来还是我们替他们‘背黑锅’,但这一次车展(指明年4月的车展)价格会降下来。”

  关于“根据上海市政府的精神双方实现强强联合”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曾与汉诺威就合作举办明年车展事宜进行过谈判,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至于是哪些问题,双方都不愿详谈。但从已知的实际情况判断,上海市国际展览公司掌握着办展至关重要的“惟一”批文,这张王牌足以打掉汉诺威手中的全部底牌。因此可以说,前者在谈判中占有绝对优势,强强联合的决定权掌握在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手里。

  当然,撇开与违约相关的法律问题,也不论昔日的竞争对手强强合作会给双方及上海会展业带来多大的直接好处,仅仅就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而言,如果汉诺威最终真的被一纸批文淘汰出局,对上海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上海毕竟还有着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问题。

  谁在赚大钱?

  有人说,会展业是高利润行业,因此才争得死去活来。其实,会展业本身并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一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力上。

  有资料显示,在会展业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会展业的产值约占GDP的0.2%,而我国目前会展业的总产值约为40亿人民币,占GDP的0.044%。按发达国家会展业标准计算,我国会展业总产值应该达到178亿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按0.1%计算,也应该达到89亿元人民币。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10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再增加1倍。由此可见,入世后,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发展空间巨大并不意味着会展业就应该是高利润行业。因为会展业首先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如果利润过高,必然召来新的竞争者加入,从而降低收费,削薄利润。中国会展业的确有利润过高的现象存在,但那是由于审批制带来的竞争不足造成的,不是市场充分竞争中的常态。再说,一些中资展览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高利润积累后,并没有将其投入大规模的展馆建设,以谋求长远发展,比如上海车展多年来就“一展三地”,而且每个地方的展馆本身也存在设施严重落后的问题,对此,厂商、观众多有抱怨。现在,汉诺威与其他中外合作伙伴投资建设了上海新博览中心,就有人出来说汉诺威利用展馆“垄断”、“通吃”上海会展业,那为什么当初中资公司不能自己建设大规模展馆,以谋求“垄断”和“通吃”呢?

  对此,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那位人士的回答是,这个问题要问“上面”。

  在发达国家,人们把会展经济仅仅看做一种“带动经济”,即会展本身赚不了多少钱,但它却能带动一地的餐旅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2000年德国展览会销售收入仅45亿马克,但拉动参展商和贸易观众直接消费约340亿马克,创造社会综合价值410亿马克,还为社会创造了23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带动比例为1:9.1。

  根据国际标准,车展业就更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了,只有做到一定的规模,即10万甚至20万平方米以上时才会赚钱。而要做到10万乃至20万平方米,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观众参展。

  业内人士称,世界级的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引进和培育世界级展览会,真正获得巨大收益的将是办展所在地。如果仅仅因为办展者是外国公司,它得到了应得的利润,就心理不平衡,就要排斥,显然是一种短视的、小家子气的做法。

  上海要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理应具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应能创造一个平等竞争与合作的投资、经营环境,形成双赢和多赢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把上海建成亚洲乃至世界的会展中心之一,并使上海的发展充满活力。(-本报记者董小荣 国际商报记者何仑)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