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汽大众有何打算 捷达是否退出市场--访秦焕明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9月06日 10:15  中国汽车报

  ——在企业处于高峰时期接班,压力是否很大?

  ——引进车型,一汽-大众还有什么打算?

  ——捷达轿车会不会退出市场?

  本报记者孟莉

  对话人物: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焕明

  今年的1月1日,40岁出头的秦焕明正式成为一汽-大众公司的第三任总经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当前的汽车市场?他会给正处在发展高峰的一汽-大众带来什么变化?

  在其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人们没有听到秦焕明的回答,却看到一汽-大众的汽车销量持续走高。有人说,秦焕明是个福将。也有人说,一汽-大众沾了市场整体利好的光。秦焕明怎么看待这一切呢?

  几天前,沉默已久的秦焕明正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压力之下,秦焕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记者:一汽-大众的上一届领导班子在任期间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在企业及产品的发展都处在一个高峰的状态下接任,是否感到压力很大?

  秦焕明:压力确实比较大。

  我们这届经管会上任的时候,面临的时机不是很好。去年下半年,中国正处在加入WTO的前夕。加入WTO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处于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大家对前途都感到把握不准。汽车市场也比较冷,出现了持币待购的局面。

  另外,一汽-大众在前两届班子的领导下,经过10年的发展,去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比较辉煌的阶段。从比较高的起点再往上攀登,客观地讲,难度大一些。

  记者:上任半年多来,您很少公开露面,也没有就企业本身或国内轿车市场等发表看法。您主要在忙什么?

  秦焕明:这半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抓销售,一直在跑市场、研究市场。企业要稳定发展、稳定队伍,首先就要把销量拉上去。中国汽车销售的“金三角”地区——广东、北京、华东我都跑到了,就是要了解下一步的市场需求,了解消费者对车的要求,在产品和营销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记者:看来,效果非常明显。

  秦焕明:现在看来,这种选择是对的。销量上去了,我就可以喘一口气,腾出精力抓别的工作。同时,通过抓销售也可以反过来,看产品质量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成本是否有竞争力、生产流程管理是否合理。

  记者:这以后呢?

  秦焕明:目前,我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企业的产品战略上,考虑未来三五年,奥迪、捷达、宝来怎么发展,发动机的后续产品是什么。

  接下来,我还要和配套厂商接触,探讨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比较大,必须和配套商联手,进行成本优化。目前,一汽-大众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2%,而国外通常是46%。这一差距就是我们的潜力所在。

  二、捷达生产了10年、改进了多次,还要继续改下去吗?

  记者:捷达和桑塔纳、富康一起被人们称为“老三样”。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现在可供大家选择的车型明显增多,捷达的销量却一直在往上走,今年可望突破10万辆。这是为什么?

  秦焕明:首先是经过10年的努力,捷达的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了。品牌感召力这个东西是很厉害的。另外,和一些新的品牌相比,捷达在服务和配件供应上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我们调整了营销策略,能够更快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记者:你认为,捷达车的生命力还能持续多久?

  秦焕明: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捷达的口碑也不错,皮实、耐用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记者:据说一汽-大众捷达车的排产就到2006年或者2008年。到时,你们是否会停止生产捷达车?

  秦焕明:我们不会硬性地规定,到某一年,捷达车就不生产了。只要消费者有需要,我们就会生产。

  当然,作为企业,我们不能满足于总给消费者提供老面孔的产品。我们在捷达车上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捷达还要做比较大的改进,包括车身。有关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这一款车。记者:关于捷达的换代产品,你心目中是否有了清晰的图像?

  秦焕明:这正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但要决定是很难的,要把竞争对手会推出什么车型、我们的人力资源等十几个变量放在一起考虑。

  记者:捷达的销量会不会达到桑塔纳曾经达到的水平?

  秦焕明:我认为不会。如果中国轿车市场还是以前的3家,捷达的年销量达到十五六万辆是可能的。但那种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按A级车算,捷达加宝来,也能达到一年十五六万辆的销量。

  记者:以前,捷达车的销售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几大区域市场销量很大,二是在出租车等专门市场销量大。但今年,上述特点不是很明显。这是否说明,捷达的销售策略将倾向于私人用车市场?

  秦焕明:我们的销售策略并没有变。市场之所以出现你所说的情况,一个是因为今年市场增长的重点是私家车,二是在七八九月的出租车更新高峰期,我的生产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在今年的捷达车的销量中,估计仍有32%是出租车。

  三、生产能力成为一大制约,一汽-大众准备如何突破瓶径?

  记者:以前,企业为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烦恼,今年,困扰企业的却是“造得不如卖得快”的“高级烦恼”。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

  秦焕明: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加入WTO后的市场判断不准;二是对老百姓的购车热情估计不足;三是企业对市场预测的前瞻性不够。

  我们原来预计今年轿车市场总体容量的增幅在10%~15%,实际上却达到了39.6%,一汽-大众销量的增长已经超过了55%。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记者: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一汽-大众销量更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秦焕明:总装线问题不大,可以由两班变成三班。对我们制约比较大的是油漆。近期,我们准备采取社会协作的方式解决一部分问题。当然,质量一定要有保证。我们会派人去管理或者直接派我们的工人去生产。但这样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问题的彻底解决,还要等明年油漆线改造变成之后。估计4月份可以完成新的面漆线。10月左右,一汽-大众油漆线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30万辆(按照标准的捷达车计算)。

  记者:据我所知,一汽-大众几种车型油漆所需时间是不同的。30万辆捷达的油漆规模能满足市场需要吗?

  秦焕明:我们明年的目标是20万辆,满足这一目标还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整个系统的优化,最终达到3种车型混合生产能力30万辆的规模。

  四、本届任期内,秦焕明给自己定下了什么目标?

  记者:在本届任期内,你给自己定下了什么目标?

  秦焕明:我给自己定下了3个远景目标:一是产销规模达到30万辆。估计2005年~2006年可以实现。二是把宝来、奥迪、捷达的后续产品规划、实施好。三是年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300亿元。

  记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你心目中一汽-大众理想的市场定位是怎样的?

  秦焕明:做大做强A级车,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宝来之后,我们还准备引进大众A级车的第五代产品——PQ35。同时,我们要在提高宝来A4国产化率的基础上,用足、用好大众公司的PQ34平台资源,用更多的车型支撑大众品牌的知名度。

  C级车对我们也很重要。它可以带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形象,回报也比较好。我们目前正在抓紧奥迪C6车的引进工作。

  记者:在PQ34平台的产品拓展中,一汽-大众会采取联合开发的形式,还是要继续引进?

  秦焕明:引进和联合开发都是有可能的。

  记者:合资10年,你如何评价一汽-大众的开发能力?

  秦焕明:以我们目前的人力资源和检测设备水平,我认为,还不具备独立开发一款新车型的能力。比较现实的是,在车身的改进、总成的匹配、针对售后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实施改进等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工作。同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检测设备,使国产化的认可速度更快一些。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完善,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简单开发。

  我们还提出,在德国大众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时,让中国的设计人员参与进去。这样,可以把中国的道路状况、消费者驾驶习惯等因素融入到开发过程中去,也可以降低整车的开发成本。

  记者:未来两三年,一汽-大众还会不会增加新的平台?

  秦焕明:一汽-大众的主导思想是做强A级车,引进A0级以下平台的可能性不大。这也符合大众公司的产品布局。

  五、成本优化,一汽-大众的产品价格何时与国际接轨?

  记者:一汽-大众最近提出了“四大四小”的战略目标。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你们下一步的打算?

  秦焕明:“四大”就是:引进奥迪C6;引进PQ35平台;引进新的动力总成,争取在长春生产大众公司为A级车开发的新的自动变速器;产销规模达到30万辆。

  “四小”是指:面向未来的工程——实现柔性化、订单化生产;售后市场反映出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在18周内解决;进行成本优化,到2005年,使一汽-大众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充分利用PQ34平台拓展产品。

  我们认为,“四大四小”目标实现后,一汽-大众就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

  记者:柔性化、订单化生产是指什么?

  秦焕明:基本按照用户的订单组织生产,而不是目前这种仓储式的生产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将CKD件的订货时间从21周缩短到12周,再缩短到9周。

  记者:怎样才叫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

  秦焕明:在25%关税的情况下,一汽-大众的产品可以和进口同类车型竞争。

  记者:你准备怎样降低成本?

  秦焕明:采购成本目前占一汽-大众总成本的70%,是降低成本的重点。下一步,我将和配套商进行广泛的接触,共同探讨成本优化的问题。潜力最大有有两方面:国内配套商和CKD。

  记者:为了降低成本,国内有的整车厂要求零部件配套厂每年降价多少个百分点。一汽-大众有没有类似要求?

  秦焕明:我们不会硬性要求企业统一把价格降低多少个百分点。降低采购成本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谈,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还要考虑关税是否变化、汇率是否变化、配套量是否增加、国产化程度是多少。统一采用一定的百分点是不科学的。

  市场竞争是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和其他体系之间的竞争,不是一汽-大众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因此,主机厂决不能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对待配套厂。记者:汽车降价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秦焕明:对企业来说,价格的压力是一种持久的压力。我们的原则是:第一要物有所值;第二要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第三是价格要有竞争力。随意变动价格,对以前的消费者是不负责任的。一汽-大众前两届经管会在这一问题上都处理得非常好,否则不会有捷达的今天。

  2005年以后,配额没有了,关税降到了25%,国产汽车的价格必须和国际接轨。否则,企业就没有生存的可能。

  记者:宝马5系如果在中国生产,肯定会对奥迪造成极大的挑战。你们是否已经在做应对的准备?是要推出新车型还是降价?

  秦焕明:我们的重点是推出新产品、强化现有的网络和平台。降价是最简单的办法,谁都会。我不主张一有竞争就首先考虑价格。

  记者:说到降低成本,我想起以前经常见到的某某企业老总不住高级宾馆、不坐头等舱之类的报道。这类支出是否也增加了一汽-大众的成本?

  秦焕明:我认为,这些属于企业必要的投入和正常支出。我一直主张,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要使员工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这样的投入是值得了,前提是在企业能够承受的条件下。

  我所说的降低成本,主要是3个方面:生产性成本、投入和管理环节的优化。降低成本不是少买点办公用品的概念。采购成本占一汽-大众总成本的70%。抓70%和抓10%甚至5%比,哪个成效更大?企业最大的投入,还在产品开发和引进、生产能力的扩张上。

  六:作为MBA的秦焕明眼里,一汽-大众管理上的差距在哪里?

  记者:我注意到,你的名片上写着MBA。你是否很看重这段经历?

  秦焕明:我很看重这段经历。就我个人来说,非常得益于这段经历。

  记者:从MBA理论的角度看,一汽-大众在管理上还有哪些差距?

  秦焕明:一是要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一汽-大众在各个环节上都有不适应的地方。另外,一汽-大众的整体流程设计、运行得虽然不错,但部门之间的接口还需优化。对降低成本,大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还有差距。其实,通过降低成本,可以暴露企业管理上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

  记者:两个大众在德国大众集团的地位是怎样的?

  秦焕明:从我的观察看,正处于上升趋势。大众公司对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会越来越重视。今年大众公司的高级经理会议就选在了中国。

  《中国汽车报》(2002年09月02日第二版)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