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人如何看中国汽车:整体水平“还很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2日 10:36  解放日报

  前不久,日本自动车协会向通产省及几大主要汽车制造商提交了一份“非正式”的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报告,其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些描述和预期,比较客观、直率。该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还很脆弱”。报告指出,中国1540家零部件厂支撑着国内15家轿车公司的生产,其中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5家,它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政,并不能发挥整体优势。整个国家工业体系仍处在“粗放型”延长线上。同时预言,外资厂家强大的攻击也将危及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生存,如果再不做好应对入世竞争的准备,就将被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车轮甩在后面。

  在国内媒体对汽车工业众说纷纭之际,不妨听听外国人给出的“答案”。

  2006年汽车什么价?

  ———指望大幅降价不现实

  中国入世后,汽车进口关税将分阶段下调。到2006年,整车关税下调到25%,零部件关税下调到10%。日方人士认为,总体看来,关税下调后汽车价格降幅并不会像中国产业界及媒体预期的那么大。

  由于高关税、进口许可制度、复杂的国内流通渠道和高额的中间费用等影响,日方评估目前中国进口轿车的价格约是国际CIF价到岸价的3倍,中国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轿车卖得最贵的地方之一。同时,国内制造的轿车按国产化率50%计算价格也几乎达到CIF价的2.2倍。价格低于进口车的原因,主要是国产零部件不需缴纳33%的关税和销售渠道相对简单等。

  日方评论说,中国媒体普遍认为这个现有价格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降价空间,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乐观。他们的预期是,到2006年7月,中国市场上的进口轿车将降价约26%,即相当于现在的国产车价格,为CIF价的2.2倍,而国产汽车(国产化率50%)也只有10%到20%的降价空间,即最低不低于CIF价格的1.8倍。

  报告进一步分析说,2006年中国整车进口关税将降低到25%,进口许可证制度将被取消,这些是导致进口车价格下浮的主要因素。但在国内商品流通渠道方面,未必会如人们所预期的更简单化,中间环节费用的减少也十分有限。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在关税壁垒取消的同时必然设置出新的非关税壁垒,何况中国汽车工业还很幼小。今年中国降低关税之后,进口车价格反而出现上涨势头,在今后3到4年里,26%的价格降幅已是比较乐观的估计。国产车方面,零部件关税降到10%和进口车价降低所带来的压力将是唯一的降价动力。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规模效应还很有限,同时还必须在技术发展、节能降耗、安全等方面投入很多新技术,因此推动价格提升的因素很多,指望大幅度降价是不现实的。

  家轿时代何时到来?

  ———关键看百姓钱包

  中国家轿普及时代何时到来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中国已于2001年迈入了汽车化时代,即汽车元年已经来临,二是将要推迟到2009年。日方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始终在寻求把汽车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方法,力图扩大轿车生产,大力推广这种高价耐用消费品,加速百姓手中的资金流通。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一切“家用轿车时代”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市场化的需要,仅仅是一种数字模拟和希望值的体现。而事实上,中国轿车生产的发展并未达到当时预期目标(八五计划、九五计划),2000年产量才约60万辆。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家轿普及时代?按照日本的经验,汽车产业界在1955年提出“国民车”构想,实际上到1966年才开始普及小型轿车,被称为“家用轿车元年”。其间通过“收入倍增”和“列岛改造”等政策引导,百姓收入确实迅速增长。因此,百姓“打开钱包的动机”才是普及家用轿车最重要的起爆剂。

  从他们看来,中国汽车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期待加入WTO后车型推出增加、车价能同步大幅下调,或是期待外资能渗入汽车销售、金融、保险、售后服务和修理业,逐步规范汽车的使用环境,使对汽车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便于购车。日本人相信这些都将会实现,但不可能出现在短时期内。关税下调确能使进口车在中国国内的销售价格下降,但日方判断,其最终价格仍会比国外高。而国产车方面,即使继续努力加速国产化,价格也很难再有大幅度下降。因此,即使形成容易购车的环境,价格依然是抑制购车的最大因素。一句话,要想普及家用轿车,最终还得增加百姓收入,降低售价。

  对中国市场的未来预测,目前普遍认为,有轿车购买力的家庭已达数百万户,即使其中的一成购车,也可达数十万辆。但日本业内人士认为,实际情况是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已享有了公车及业务用车的恩惠。因此,单纯使用数字和引用国外范例来预测市场需求,对中国市场并不可取。中国汽车业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讨论何时进入轿车时代是没有意义的。(文/吴乐懿 郭妍)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