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分析 全国轿车销售年内有望突破百万辆大关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1日 09:03  北京现代商报

  今年1至7月份,全国轿车销售量达到了58万辆,同比增长了近40%,超过了1999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专家分析认为,整个市场有可能会超过100万辆,这是中国轿车市场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一个年份。

  去年年底的时候,各权威的预测机构包括像国家信息中心、罗兰贝格、科尔尼,甚至像麦肯锡在中国的咨询机构等,对今年轿车市场基本预测的量差不多是在85万辆。这个数字的测算依据为: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市场上来自于进口车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第二个因素是价格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市场的运作。

  如何看待这样快速的增长,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进口车方面的影响暂且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今年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第一年,但是由于国家仍然在执行严格的进口车配额的限制,通过许可证这样的方式,还有一个壁垒,估计到今年年底之前,进口整车数量大约在8万辆左右,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

  就国内经济发展而言,影响今年整个轿车市场有以下几点因素:

  R值指点需求状况

  今年我国GDP的增长保持着较高的匀速的增长势头,上半年的GDP增长是7.8%,比去年下半年的GDP有所增长。在这种状况下,消费者消费心理趋向强化。

  有关部门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做了“如何解释中国轿车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课题。定义了一个被称之为“R值”的概念,它是车价与人均GDP的比值。专家发现R值在3至2之间的时候是轿车大批量进入家庭的开始。亚洲的市场,像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都有类似的规律。

  我国由于这几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车价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车价在往下走,而人均GDP值又在不断地往上走,分母变大,分子在变小,使R值迅速向3的位置逼近。日本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R值到了3这个水平。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轿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家庭,同时这种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已经足以让它成为引起世界注意的国家,1964年日本第一次承办了奥运会。韩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R值开始接近3的,也就在这个时候轿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韩国的家庭,恰恰在这个时候韩国也举办了奥运会。按照国家信息中心预测的结果,大概在2009年前后,正是我们国家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起始元年,那个时候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把奥运会与轿车进入家庭联系到一起,恰恰是它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整个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平均水平R值在全国范围到2008年或2010年才启动。

  新老品牌各具魅力

  新产品或新品牌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市场的增长。2001年1至7月全国销售了近42万辆车,而其中老品牌卖了将近40万辆,新产品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今年1至7月份全国轿车销量58万辆,增长了39.9%,其中新的品牌占到9%。

  去年年底有关权威机构关于今年月销售量的预测,除了一、二月份跟预测值比较接近以外,其他的月份几乎月月远远高于预测值。到了今年7月份,全国轿车月销售量第一次突破了10万辆,其中,一汽-大众月销售量第一次突破了2万辆,与上海大众一道成为我国两个月销量过两万辆的企业。

  一汽-大众今年1至7月累计销售了轿车110529辆,同比增长55%,市场份额由过去的17%提高到18.8%。在全国轿车销售量中,各个厂家对全国轿车的增量贡献度,一汽-大众排名第一位,同比净增量39000辆,也就是说接近四万辆车的水平,它的增量贡献度达到23.5%。排在第二位是上海通用,增量贡献度为19.2%,主要是靠赛欧拉动的。排在第三位、第四位是奥拓和安徽的奇瑞,应该说奇瑞这匹黑马跑得还是非常快的。神龙公司排在第六位,增量贡献度为6.1%,上海大众增量贡献度在这几个厂家里边排在倒数第二位,只有3.2%的水平。

  面对不断推出的新品,以及从价位上看,老产品面临着比其他车型更大更多的压力。以捷达为例,今年“老三样”都面临着大量新车型的挤压,再加上捷达轿车一直保持价格稳定,因而对捷达来说面临着车型、价格双重的压力。但是今年上半年捷达轿车却交出了一份业绩惊人的答卷:捷达每个月销量在一万辆这样的水平上运行,连续五个月销售都是过了一万辆,到现在为止捷达轿车同比增长达到24%。在北京现在已经连续18个月销售量排名第一。按照现在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今年销售超过11万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商报记者雷雅梅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