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车业处在新一轮扩张期 产能过剩不全是坏事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02日 09:56  中国汽车报

  编者按:产能过剩一直被视为中国汽车业的一大顽疾,随着新一轮投资热的兴起,这个问题正在变得更加突出。

  毫无疑问,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过剩严重,对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也很不利。但是,对任何东西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本文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产能过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而且,产能过剩既是总量的,也是结构性的,在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能不能将企业搞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中国的产能过剩还有其历史原因,因而结构性过剩的特点更加突出,这进一步提醒我们:不要把产能过剩当成限制产业“开放竞争”的一个借口。

  本文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换个角度来看过去的一些“定论”,可能有助于拓展我们的视野。出于这个目的,我们编发这篇文章,也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同时,我们提醒那些想进入汽车行业的“后来者”,要清醒认识、仔细分析产能过剩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投资方向并认真评估风险,切莫盲目投资。

  中国汽车业处在新一轮产能扩张期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业又到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期。随着一些老项目产能的增加,新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不但不会缓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记得悦达起亚项目在重组后提出30万辆的产能目标时,大家还报之以疑惑的目光。可是不久,它的“同门兄弟”北京现代就在京宣布,要实现年产20万辆轿车的目标。可见,现代起亚集团在中国的产能目标至少在50万辆以上。

  韩国企业如此“疯狂”,日本企业如何?丰田在天津的项目产能已经形成,而它与一汽的挂钩,又为将来的产能扩张埋下了伏笔;本田突然在广州兴建第二家合资企业,产品名为出口,实际上“将来的事情不好说”。而它的第一个项目广州本田,也计划将产能扩大到17万辆;日产东风的“全面合作”计划虽然迟迟没有公布,但可以肯定,产能一定不会小的。而它的技术支持企业——风神,前不久还在为产销矛盾犯愁,并为此改造了一条油漆生产线呢。有消息说,风神已经定下了一个12万辆的产能扩张计划。

  其他还有美国的、欧洲的,包括福特项目、宝马项目,等等,就不去说它了,就是“土生土长”的企业,也在筹备增加产能呢。看看奇瑞吧,产品上市才一年,一期工程6万辆产能眼看快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二期工程15辆产能项目也在着手建设。

  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

  其实产能过剩问题是业界的一块心病。在人们长期形成的的思维定势中,产能是不应该过剩的,过剩就是浪费,所以很多人不说“产能过剩”,而代之以“产能放空”。“产能过剩”与“产能放空”,这两个词意思虽然一样,但感情色彩却是有别。的确,一些当年的“定点”企业,因为产能严重放空,还贷压力大,包袱十分沉重,成了业界的一大难题。

  在老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之前,新的产能扩张无疑会加剧产能方面的矛盾。所以,在2000年前后,当吉利、悦达、英格尔、奇瑞等一批“准轿车”品牌异军突起的时候,轿车产能过剩问题就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并成为当时一些人批评“准轿车”项目的一大理由。

  有多少产能就释放多少产能,这的确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希望不浪费资源尤其是国家资源,立足点当然是好的,可问题是,感情能代替经济规律吗?而当我们将眼光移到中国汽车业界之外,我们会发现,产能过剩简直太普遍了。

  看看传统的“过度竞争”行业冰箱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冰箱行业的产能已经超过2500万台,而需求不过在800万台左右,产能利用率只在30%左右。而不久前还被认为是“潜在市场巨大而又有高额利润空间”的空调行业,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资本迅速集中,转眼之间,产能也迅速扩张到三四千万套,而需求不过在2000万套左右,其过剩程度一点也不比汽车行业逊色。

  在世界汽车业中,产能过剩情况同样非常严重。有关统计表明,1998年全球轿车及旅行车的产能过剩总量就达1080万辆,1999年增至1390万辆,到2001年,达到2000万辆的水平,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兼并重组并不能降低产能,相反,还会盘活存量资产,使产能进一步扩张。

  产能过剩不必紧张

  如果我们明白产能过剩在国内外、在行业内外都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的紧张心情可能就会放松一些。但是仅仅因为“别人也这样”才不去紧张,这样就多少显得有些消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产能过剩,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供给和需求是经济领域的一对基本范畴。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给不足不同,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般来说,供给总是大于需求的,反映在产能上,自然就是过剩了。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处在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既然是“过剩”,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浪费”,哪有资源的重组?应该说,“浪费”是由竞争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成本”。

  中国汽车业在发展阶段上,还处在一个市场的进入期,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整合并没有到来。而产能过剩,则为这样的资源整合准备着条件。欧洲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曾经就加入世贸后的中国汽车业发表过一个报告。该报告就曾谨慎断言,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至少要到2005年才能有所缓解,此后,整个行业将经历一场大规模整合。

  当然,我们同时需要明白,产能过剩决不仅仅是总量的,同时还是结构上的。

  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虽然世界市场的总量是过剩的,但一些强势企业依然在进行产能扩张。在美国市场上,一方面是三大企业在本土市场战绩不佳,另一方面却是丰田、本田、现代等日、韩企业却在那儿大兴土木;在西欧市场上,一方面是大众等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下滑、菲亚特汽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却是宝马这样的企业蒸蒸日上,市场促使产能不断增加。

  回到国内来看,这种结构性矛盾可能更为严重(这恐怕也是中国汽车产能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当初人们以“产能放空”为由来反对“准轿车”企业,可是后来呢,一些“准轿车”企业产品上市仅仅一年,一期工程的产能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而当初那些产能放空的企业则依然故我。这就启迪我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企业产能总是放空,而另一些企业却急着扩张呢?事实上,产能过剩只是总体上的,就具体企业而言,是否过剩则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实际上,许多企业的产能过剩,与当年“大批量、高起点”的建设模式有关,在市场需求不足之前,它们的产能放空是必然的。而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或由于历史的原因,或由于现实的原因,它们又不能把握住机会,产能自然也就依然过剩——还是那个道理,蛋糕总是有的,但不一定属于你。这同时也启示我们:产能放空不是拒绝新进入者的理由。如果要等老产能都不放空了才能兴建新企业,那要等到何年何月?至此,忽然想起一句话,产能过剩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对于一个致力满足市场需求的厂商来说,永远不存在饱和。”(本报记者 桂俊松)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