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运动专家于明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三)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26日 14:40  新浪汽车

《车王》杂志执行主编于明老师正在回答网友的提问

网友:您觉得应该怎样在中国宣传F1,因为在中国了解F1的人还不是很多。
于明 : 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我最初看F1的时候,我也是没有兴趣的,我觉得那种发动机的声音跟蚊子叫一样的,但是当你逐渐的了解它,深入的理解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比赛的精髓在于特别的严谨,而且那种竞争的状态,是一批精英在一起操纵一件事情,以极为精确的内部组织和能力去完成的。所以看过F1转播的网友们会注意到,F1的比赛,往往在千分秒一个动作,你想一次进站四个轮子换掉,油要加满,只用七秒多的时间,而且车出站之后以200到300车速去跑,你可以想象,这项运动包括组织的严谨程度,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对F1的研究和了解,并不是十分深刻,并没有到中国来,中国人能参与的也并不多,所以详细的讲得话,我确实还感到有一点的距离,希望大家原谅。

网友:F1上海站的准备工作做到哪一步了?赛道的特点请透露一下。上海赛道的投资是比较巨大的,您认为从资本运作来讲,投资F1有意义吗?
于明 : 我是去年三月份去上海采访拉力赛的时候,了解过一些上海的情况。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我是从一项运动的角度去了解上海有没有了解举办F1的,但是上海的体育部门和有关方面,认为上海市选择F1的项目,是根据上海市的国际形象来考虑的,不仅仅是作为一项运动来考虑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为什么上海举办的可能性比较大呢,就是因为它的出发点不一样,如果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那么上海除了有世界级少年的科技中心,有科技馆,有国际级的大剧院,那还应该有一个国际级的F1赛车场,不仅仅是一个汽车运动的场所,而是传播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展示的一个综合性的场所,这是它能成功举办的一个基础。

网友:据说中国现在许多比较有名的车手,都是武警部队专业的,请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于明 : 因为中国汽车运动从85年开始参加港京拉力赛,那时参加的著名车手,当时都是警察或者警察部队的,到现在,比如说柳实,还在警察部队教学严格的车技,包括给国外的首脑表演特警车技。当时这批人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最优秀的驾车人员,而且在英国和美国受过专门的汽车训练,所以最初的车手都是从警察部队出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网友:您是否可以介绍一下我国的青少年赛车事业的情况,我国现在有多少青少年运动员在从事这项运动。
于明 : 我了解的应该不是很全面,但是我所接触到的,卡丁车是能够从最小年龄接触的汽车运动和娱乐的一个形式,卡丁车现在在中国广泛的开展起来,而且有关组织也把它作为素质教育,所以有一批青少年因为卡丁车的学习、娱乐和爱好,已经开始关注和爱好起汽车运动了。从车手来讲,我所了解的,只有个别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开车的天赋,进行从小的培养,这种培养可能在家长的资金投入量可能比较大,仅仅是个别的,我看到他们从十岁已经长到十七八岁了,为数还不是太多。

网友:您认为若干年之后,F1或者汽车运动会成为中国最热门的一项运动吗?F1的危险性大吗?
于明 :我从行业了解和研究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汽车运动在几年之后,是中国车迷朋友们和爱好汽车运动的朋友们非常关注的一项运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汽车,从一个象征到使用到最后享受的过程,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汽车的文化、娱乐和运动都会发展起来。所以汽车运动的发展,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它会有一个发展的基础。另外,一旦F1落户中国的话,会用五年到七年的时间连续不断的在中国举行。那么连续举行F1比赛,就是一个信号、象征、标志,在这个情况下,关注汽车运动的爱好者会越来越多,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一旦F1落户中国的话,汽车运动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网友:请问F1现在的方程式是什么?请您介绍一下FASC在中国F1运动中的作用?
于明 : 这位网友是不是问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是中国汽车运动的一个最高级别的领导机构和行政组织,有所不同的是,其他的体育组织,我的理解可能不一定正确,就是我们国家在运动项目上的领导,只是代表国家的一个形象,但是汽车运动由于它的特殊性,所以除了代表我国的一个领导组织机构之外,还有一个国际汽联驻中国,委托的一个组织作用。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了解。
F1比赛,实际上在名称来讲,就是一种方程式比赛,这是音译过来的,系列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系列中间有卡丁车、有康巴斯,包括有F3000等,都是中置发动机。

汽车运动专家于明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一)

汽车运动专家于明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二)

汽车运动专家于明作客新浪聊天实录(四)

(编辑:郭海霞)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访谈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