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还有自我发展机会--访北汽总经理董扬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17日 09:29  经济日报

  要干成大事,市场经济未必就不要行政力量的支持。

  有重复,有竞争,技术才能提高。

  过去没有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永远也发挥不出来了,因为产品已经落后,没有竞争力了。

  一味强调发挥老的生产能力,早晚就会被进口车打败。

  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期阶段,人们对性能价格比看得比品牌更重要。

  舢舨捆绑不成航空母舰,在发展中调整,才能有实质性的整合。

  墨西哥、西班牙模式见效快,风险小,日韩相对封闭,远离西方经济中心,采用这种方式不可行,如果能走,他们也未必不走。

  重复未必是重复建设

  记者:听说北京市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汽车工业”,并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汽车工业领导小组”,这和市场经济规则有没有抵触?

  董扬:首先,我们现在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还有条块分割,政策导向,所以要想干成大事,必须有行政力量的支持,上海、重庆、广州的汽车工业如此,一汽、东风也有国务院的重点支持。北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再者,成立领导小组,绝不意味着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此,北京市领导多次有指示。

  记者:北京汽车是怎么整合的,现在还是那么“散”? 

  董扬:这个问题最近我有新想法,就是“舢舨捆绑不成航空母舰”,不是将企业形式上合起来,就不算多头发展了。北京现在单纯搞一个方向发展是不现实的。现在放弃卡车或者吉普车,对轿车并没有帮助。应该在发展中调整。现在有了大项目,实质性的整合开始了,北汽、轻汽两家搬迁,在加北内合干一个现代轿车,留下吉普继续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合资。吉普过去的合作虽然不是特别顺利,但是现在有三菱加进来,合作会越来越好。福田以卡车为主,继续发展。当年一汽东风决定全系列发展时,总产量也只有十几万辆。现在大方向已经明确,就是三个方向发展,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认可。

  记者:你们现在是摆出了一副“大干快上”的架势。

  董扬:我们是准备大干,北京市已经确定在顺义及周边地区建设汽车城,市里现有的汽车企业全部搬迁出去。通过搬迁,消化不良债务,安置富余人员,在顺义及周围建新厂。从战略上讲是两条腿,一条是与现代的合资轿车项目,一条是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合资的越野车,以及将来的高档轿车。我们希望两家互相促进,在产品方面,尽量分得开一些。

  记者:北汽福田怎么发展? 

  董扬:福田已经做到这么大了,继续以卡车为主,也会寻求国外合作,但不是全部合作,有一部分自己制造,就是低档车那一块,吸收国外技术,福田这条路子走得是合理的,我为什么要放弃?

  为什么要选择与韩国现代合作

  记者:北京为什么要选择与韩国现代合作?

  董扬:现代是唯一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的世界汽车大公司,北京差不多是唯一没有与国外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大公司,两家就一拍即合。同样建工厂,韩国设备投资比欧美低20%左右,可能柔性化不特别高,但是自动化程度很高。它的设备经济实用,在全世界整车厂中,韩国劳动生产率最高,因此它的车子性能价格比也高。

  记者:相比之下,现代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是很高。

  董扬:中国目前处于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期阶段,人们对性能价格比看得比品牌更重要。夏利降到4万元以下,大家立刻就都买。奇瑞既不是整车引进,又没有后续技术,是8.8万元的价格吸引了大家。最近现代汽车质量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它在美国第一个打出十年保修、十万英里保修的旗号,美国普遍是七年、七万英里,它敢喊这个口号,说明它过去品牌确实不硬,也说明现在质量提高了,造型比较新颖。 

  记者:现代为何在中国有这么高的投资热情?

  董扬:中国加入世贸以后,有些国外大公司就准备大举向中国出口整车,但韩国现代不这样认为,说中国入了世贸,也必须在中国造车。此外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且中国离他很近,他们希望中国市场成为他们的另一条腿。他们认为,大众在中国能卖30万辆,他们应该比大众更多一些,因为他的产品价位比大众低,市场是金字塔形,越到底部便越大。也许将来中国制造量超过韩国,一方面占据中国市场,一方面出口,准备零部件要进来,研发中心也要进来。

  记者:天汽集团干了十几年轿车,比你们现在的基础好,比你们有经验,最后还是退出来了,你还不如天汽,为什么还要进来? 

  董扬:“有人漏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优势。不管谁,有了我们现在的机会,都不会放弃。

  记者:你越野车将来跟长丰猎豹会不会有冲突? 

  董扬:三菱在长丰只有25%左右股份。现在两家的产品是错开的,竞争当然是有的,将来竞争过了,也可以考虑联合。现在业内及全国都很关注国内汽车企业的联合问题,对此,我的观点是先把自己做好,做好了才有资格联合,联合应该是双赢的行为,不是扶贫。

  北京轿车发展前景是什么样

  记者:北京轿车的前景目标是什么?

  董扬:按照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目标是起步5万辆,两三年内达到,到2005年左右建设20万辆的能力,到2010年建设50万辆的能力。首先是成本控制,韩方要求我们车价要低,我们则要求韩方设备投资要低,CKD价格要低。

  必须考虑到2005年时的价格。再一个效率要高,人员要精干,要挑选全国最好的人才,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技术上和韩方达成了默契,合理地确定国产化率,加强市场的调研,产品不受限制,什么产品好卖就拿什么产品,什么方式好卖,就用什么方式生产。国产化合适就行,如果政策允许,CKD也可以。

  记者:具体步骤如何实施?

  董扬:第一步主要是利用存量资产,将北京轻汽现有8万卡车、1000亩土地,改造成5万辆轿车,要进新模具,焊装要重搞,油漆略加改造,冲压利用原来设备。第二步建设20万辆轿车,韩国人认为,3.3平方米,也就是一韩坪摆放一辆轿车,1000亩地,正好搁25万辆,韩国人作出的工艺路线是20万辆。第三步,再征一块地建30万辆厂,还有研发中心和试车场。周围摆放一圈零部件,有韩方直接投资的,有利用存量合资的,也包括外零部件厂来北京投资的。还有与韩方合资并独立的销售公司,这是一个总体轮廓。从车型来说,5万辆时是两个车型,索纳塔和伊兰特。20万辆时需要4个车型。索纳塔是2001年的新车型,大代第四代,小代第六代,伊兰特是明年车型。到2005年左右,投入的新车型比较少,这中间基本上每年一个车型,配置要灵活,车型上得比谁都快,不能像有的公司,三年一个,太慢了。 

  记者:零部件、配套件怎么做? 

  董扬:北京会注意两条腿走路。一面将北京原有的零部件,通过搬迁、调整、存量利用、合资等办法升级,一方面利用全国已有的配套件,还要吸引韩国人来投资。现在国内外都愿意到北京建厂。

  记者:起步国产化对你有什么要求?

  董扬:加入WTO以后,国产化优惠关税没有了,国产化要求仍然有,达不到40%国产化,就按整车纳税,达到了就按零部件纳税。过去达不到就不让你做,达到之后给你逐步降税,现在逐步降税的优惠没有了。 

  不能过分强调发挥老的能力

  记者:目前全国轿车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销售量,大量产能闲置,北京再投资兴建轿车,是不是重复建设?

  董扬:市场经济不怕重复建设。有了重复,才会有竞争,就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发展产品。至于过去有一些企业建成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可能就永远发挥不出来了,因为他们的产品已经落后了,没有竞争力了,市场上卖不出去了,这很正常。对落后的能力,就是要淘汰,不应该保护,这是经济规律。比如我们北京的轻型车,10年前建设时,五十铃车很好卖,设计能力8万辆,但是建完了,时代变了,车子不好卖了,不上新产品怎么办?现在技术转让的条件比改革开放初期好,CKD价格也降低了,这样的项目不上,一味强调发挥老的生产能力,我们早晚会被进口车所打败。现在已经入世了,汽车工业应当扩大开放,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问题。

  记者:你们对市场是怎么预测的?是不是太乐观了?

  董扬:找国内最好的公司,在北京和广州做了两个车型调查。把车的标牌蒙上,谁都说好,装上标牌,就有人打问号,这说明产品本身是有竞争力的。从宏观分析,只要中国经济这样发展,市场容量增大,我们生产的车只要韩国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能站住,在中国就一定能立得住。 

   

  记者:如果只是北京上20万辆、50万辆轿车都好说,可要从全国来讲,大家都这么猛上能力,市场不能同步发育怎么办?

  董扬:这里面的确有风险,我也给别人增加了风险,永立潮头就是了。我觉得今后三五年内,市场会有二、三倍速度的扩张。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基数,稍稍有一批人买车,就是很大的数量。

  记者:现在要计算能力,是很可观的。

  大家都在按50万辆、100万辆规划,连沈阳、广州都是…… 

  董扬:现在对2010年市场最保守的估计是200万辆容量,最夸张的估计是450万辆。如果是450万辆,会有几家做到50万辆,还有可能出现100万辆的企业,也有些是5万、10万辆的企业。 

  韩国模式已经不是原来概念

  记者:你现在怎么看韩国模式?是不是已经过时?对你项目建设有什么影响?

  董扬:过去我们讲日韩模式、西班牙墨西哥模式。前者是引进技术独立发展,后者是靠近一个汽车强国,采取组装附属交叉发展的方式。北京和韩国合作,两个优势都能用,我的CKD件来得最快,船运一天,飞机一个半小时就到北京。从欧洲、美国来做不到。所以我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西班牙模式。另外中国市场这么大,完全按照西班牙模式装车也是不可能的,一定程度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独立到什么程度要看市场。搞到50万辆,必然有开发能力。自己只有10万辆能力,就只配做小改进和国产化,根本开发不了新车型。

  记者:不成规模,何谈开发!

  董扬:我非常同意,像摩托车,开始都是引进和仿冒,但是产量搞到全世界的一多半,好多厂都超过百万辆了,一个好的车型可以卖到20万辆以上,就能够搞开发了。现在这几年同时有五支以上的队伍在意大利搞设计,20万美元设计一个新车型,打响之后,卖20万辆,一年摊销完,一辆车才摊一美元的设计费,谁都花得起,这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把开发看成重视不重视民族汽车工业,不是这个问题。 

  记者:首先是个经济问题,没有经济效益,有能力也不能干。

  董扬:对呀,台湾裕隆开发了一个羚羊,生产了8万辆收场。台湾市场一个产品充其量1年销1.5万辆,5年该淘汰了,才7.5万辆,寿终正寝,这还算成功的。但生产几万辆和生产几百万辆的成本摊销无法相比,所以不能离开市场,单讲开发。

  记者:我们过去推崇的所谓韩国模式,就是政府扶持,低税保护。我觉得现代公司已经抛弃了原本意义的“韩国模式”,现在是在按市场经济规律操作。

   

  董扬:对,它是市场化,走向世界。现在的现代公司强调要开放经营,透明经营,开放式发展。现代这个公司实际上不是原来完全的韩国模式。韩国模式关键要看条件,日韩相对封闭,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韩国远离西方经济中心,要采用西班牙方式不行,如果能走,他们也未必不走。  

  记者:是一条捷径,拿过来就能生产,如果一切都自己从头学,是很困难的,花的时间也要长得多。

  董扬:这种方式见效快,保险系数大。

  风险小的策略谁不愿采取?我们是在搞经济。

  记者:现在很多老同志非常担心,中国已经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了,所有的公司都让外国人控制了。

  董扬:有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比如我们和现代合作,产量搞到50万辆了,甚至更多,我们就可以承担起其部分开发工作,把低档车的开发拿到中国,我在其中占一块。还有一种是中国汽车市场总产量达到300万甚至600万辆,中国出了一个民族资本家,能拿几百亿元来搞一个新车型,那时候中国零部件基础有了,技术基础有了,技术人员有了,管理人员也有了,知道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设计从哪入手,只要有钱就能干出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融合后,也不能排除中国资本抓住一些机会,控股世界大汽车公司。(本报记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