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宾利:看中中国市场 拒绝加入奔驰宝马的二人转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15日 11:50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世界顶级豪华轿车品牌宾利(本特利)和劳斯莱斯第一次在国内车展上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四款顶级轿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728宾利长龙轿车,赫然标出了888万元的天价并创下国内轿车价格的纪录。然而,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依然引来了7位超级买主,最终,销售商不得不考虑采取投标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的归属。

  在世界顶级豪华轿车品牌中,劳斯莱斯、宾利这对兄弟一直是以不菲的价格和卓越的品质并肩站立在豪华轿车的巅峰位置,一个尊贵优雅一个气派非凡,并以高贵的身份同为英国皇室御用专车。

  通常,宾利与劳斯莱斯的价格是奔驰和宝马的2~3倍。

  在中国,奔驰和宝马早已成为富贵的象征,而拥有奔驰、宝马则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难以实现的梦,那么,更为高端的宾利轿车岂非更加令中国人遥不可及?

  如此这般想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英国的宾利车厂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据说,当一沓一沓来自中国的订单出现在英国人面前,他们立刻改变了对中国市场的轻视。

  在宾利中国总经理许健忠看来,虽然中国目前总体消费程度还不高,不过,中国潜在的富裕阶层已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这部分市场正是宾利轿车所看中的。

  日前,在宾利中国上海专卖店,来自香港的许健忠先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中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豪华轿车的重要市场,众多豪华轿车品牌的急迫进入已经使得这个市场由冷清变得愈加热闹。

  “我们不是奔驰宝马”

  《21世纪》:888万元的宾利长龙轿车最终卖给了谁?你认为888万元这样的豪华轿车在中国会有市场需求吗?

  许健忠:对宾利长龙轿车感兴趣的这些买主都是基业殷实的人士,当然包括私人企业家,经过宾利北京销售人员的工作,这款轿车已经找到了最终的买主,当然,车主身份不便透露。这款轿车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独特在于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款左舵型高级轿车,是特地为中国定做的,而且,这款车和今年英国女王50周年登基大典上指定坐驾是同一型号。

  虽然宾利与劳斯莱斯是超级豪华轿车,不过,也不是所有车型都是这么高的价格,宾利与劳斯莱斯的其他车型都在200万~300万元左右,我们不是奔驰也不是宝马,我们有自己的特殊市场。

  《21世纪》:劳斯莱斯将于今年停产,随着今年6月份劳斯莱斯的停产,这对厮守70多年的兄弟将不得不分开,而让他们分开的直接原因,就是德国大众汽车与宝马汽车的斗法?

  许健忠:劳斯莱斯已经于6月份停产,根据协议,明年1月1日,劳斯莱斯将正式搬离生活了97年之久的英国克鲁郡(Crewe)劳斯莱斯原厂,前往英国南部的新工厂内制造,而克鲁郡的生产线,今后将只生产宾利轿车。

  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在宾利及劳斯莱斯的四辆豪华展车中,就有一辆已经停产的劳斯莱斯绝版车———银色天使,这款车厂方总共只生产了170台,主要是为了纪念英国克鲁郡生产线的卓越工艺和装嵌技术,在这最后日子里,此部绝版车的推出令其豪华车更显珍贵。

  1998年德国大众集团、宝马集团等公司之间达成协议,大众购得了劳斯莱斯和宾利汽车的型号,但无权使用劳斯莱斯的名称,而宝马公司则出价4000万英镑,从劳斯莱斯及宾利公司手中购买了其名称使用权。被世人视为豪华轿车之极品的劳斯莱斯汽车,将于2003年由目前的德国大众车厂转手于德国宝马车厂。

  《21世纪》:还有消息称,按照劳斯莱斯及宾利公司原来的计划,原来打算2002年年底之前停止生产劳斯莱斯,不过,大众汽车决定让劳斯莱斯早日“退休”以报复宝马,特意把原来停止生产劳斯莱斯的时间提前了?

  许健忠:具体的时间我也不是很确切,不过,大众之所以停止生产劳斯莱斯汽车,一个主要目的也正是为了使买主转而购买宾利车,从而挫败其主要竞争对手宝马公司。劳斯莱斯在转往新工厂生产后的前途如何,我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在劳斯莱斯明年1月正式搬离克鲁郡的工厂之后,工厂内的所有设备和技术工人仍将留在原地,主要生产宾利轿车。

  传统精细的手工艺是宾利和劳斯莱斯轿车一直推崇的的最大卖点,积累多年的技术今后将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宾利轿车身上,在离开劳斯莱斯的日子,宾利公司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宾利汽车的推广上面,宾利中国正在筹划一连串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宾利汽车的形象。

  拒绝同化

  《21世纪》:不过,在中国,宾利轿车的知名度远远没有劳斯莱斯高,那么,宾利与劳斯莱斯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宾利是否决意取而代之?

  许健忠:劳斯莱斯和宾利有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公司根据不同的用户将两种车做得各有特色,魅力不同而已。

  创建于1920年的宾利汽车,开始时以设计制造运动车为主,宾利赛车曾在1923至1929年期间的勒芒24小时汽车赛中大获成功,宾利作为劳斯莱斯与宾利公司的运动型轿车,现在已达到约60%的产品份额。宾利轿车是为了满足富有的年轻人追求高速驾驶乐趣的需要。

  不同于已往劳斯莱斯要对车主身份鉴定的陈俗,宾利是花钱就可以买得到的装备最好的轿车。劳斯莱斯被世人称为“汽车上的宫殿”,而宾利汽车则被美誉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车”。

  虽然宾利工厂归了德国大众,但德国人却没有刻意改变宾利,它仍是一辆地地道道的英国车,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变得非常类似于宝马或者奔驰等豪华轿车,宾利汽车一直拒绝使自己的仪表盘出现过多新奇的、电脑化的开关。

  拥有工厂所有的精良设备以及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宾利汽车希望用3-5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年生产量提高到9000台左右。

  《21世纪》:那是否意味着,宾利今后将向着大规模量产化发展?

  许健忠:也不是这样,我们一直强调,我们不是奔驰也不是宝马,因此,无论是生产还是推广都不能太大众化,即使达到9000台每年的生产量,总体来看,这个过程也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

  而且,新增量的部分主要是由于我们新车型的推出而增加的。

  《21世纪》:据说宾利工厂准备推出的新车型就是中型宾利,这款车将会从超级豪华轿车走向豪华轿车市场,而预想对手正是奔驰和宝马吗?

  许健忠:其实,在大众收购劳斯莱斯以及宾利工厂之后,就已经筹划下一步的投资来开发新车,大众集团投入了相当于60亿人民币的资金,专门用于发展中型宾利。

  由于宾利轿车在赛车方面的优势,因此,中型宾利的第一款新车将是一款超级豪华的两门跑车,名字叫作“Coupe”,下线时间大约在明年下半年。

  虽然这款车的具体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厂方透露说这款新车堪称超级跑车,无论从手工艺、品质还是皮革、木材等选料上,都将延续原来的风格和传统,豪华手工艺设计、出色的操控性以及赛车传统。

  除此之外,宾利工厂在2004年还有一款“MiniBentley”的中型宾利四门房车推出,其设计方向以及市场定位都与奔驰和宝马相似,是一款成本相对较低的轿车,将会直接瞄准宝马的7系列或者奔驰的S级车,不过,我们的价格肯定还是要比他们贵。

  内地市场比香港大

  《21世纪》: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炽热的经济引发连锁反应,催化高消费品市场急剧增长,尤其今年国家下调进口关税,国内市场对于豪华车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国内的豪华车市场不再是奔驰、宝马的二人转,包括保时捷、法拉利等顶级豪华车也纷纷大举进军国内市场,那么,宾利汽车有没有考虑到自己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在恶劣?

  许健忠:继今年2月深圳展厅、3月上海展厅开业之后,我们耗资上千万元的宾利北京展厅也已经于6月初正式营业。

  我们的计划是,第一阶段首先在中国内地以上三个地区代理,在两年的时间里集中发展这三个城市的客户;与此同时,宾利中国将放眼于全国最具潜力的地区,比如东北的大连、沈阳,西部的重庆、成都等市场,并在2年之后,委任更多分销商以拓展当地业务;此后,以这些城市的销售网络为依托,逐步扩大到全国的市场。

  宾利之所以有这样的计划,完全因为在前些年,内地人想要买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顶级轿车,是想也不敢想的,但现在不同了,中国加入了WTO,关税在逐年降低,人们越来越富裕,中国内地市场的增长空间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这里的增长空间非常大。

  目前豪华轿车的国内用户,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江浙以及华南地区,以私营企业家、跨国公司以及演艺界明星为主构成的富有阶层,都是购买实力相当强的潜在客户群,对于众多国外厂商来说,谁先进入,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21世纪》:那么,作为宾利香港地区与中国内地的代理,宾利中国在国内与香港的发展是否一致?未来的市场重点在哪里?

  许健忠:去年,我们在香港销售了30多台劳斯莱斯和宾利车,而我们今年在中国的销售目标是超过60台。那么作为今后的市场,内地自然要比香港的潜力大。

  目前,劳斯莱斯与宾利每年大约向世界各地销售2000多台轿车,其中劳斯莱斯为500台左右,宾利为1500台左右。不过,在中国内地,由于劳斯莱斯的名气要比宾利大,因此,劳斯莱斯与宾利的销售比例是6∶4。

  不过,随着中型宾利的加盟,市场范围将更为宽广,今后的3~5年时间,宾利决定将自己的年生产量提高到9000台左右,这其中,宾利现有的豪华车型仍然维持在1500台左右,而将要新推出的中型宾力将成为主要的增长部分,年产量在7500台左右。(本报记者李剑阁上海报道)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