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着汽车生产基地设厂 福耀欲统“玻璃江湖”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12日 10:55  中国经济时报

  加快布点欲控制国内市场

  上周,记者获悉,国内生产汽车玻璃的龙头企业福耀集团与北京通州区达成意向,福耀集团将在通州投资5亿元建设生产基地。这是福耀集团今年在国内开工建设的第三个生产基地,今年早些时候,投资1.5亿元的福耀集团重庆公司投产,投资5亿元的上海公司也已经开工建设。

  在国内大汽车生产基地设厂是福耀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去年,福耀投资2亿元建成了福耀长春生产基地。据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介绍,目前,运输、包装、途耗成本约占到公司总成本的15%左右,在大汽车基地设立汽车玻璃加工厂则可以使公司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输、包装、途耗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靠近汽车厂家也为公司全面渗透汽车的设计、生产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与这些厂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公司也就实现了对国内市场的高度控制。

  目前,在国内市场,福耀是包括一汽、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神龙、厦门汽车、宇通客车等184家汽车厂商的定点配套供应商,去年在国内中高档汽车玻璃配套市场的占有率约为60%。国内配件业务方面,福耀是中国人保、太平洋、平安三大保险公司惟一指定的汽车玻璃保险赔付定点供货企业,目前拥有近1000家连锁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在50%左右。据估计,目前国内由保险公司理赔的中高档轿车、客车玻璃的70%使用的是福耀产品。

  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福耀的汽车玻璃年产量超过国内该行业2到10位厂家产量的总和。今年4月,重庆公司投产后,福耀已经形成年产夹层玻璃390万片,整车钢化玻璃220万套的生产能力。在行业内“巨无霸”地位已不可动摇。事实上,目前国内汽车玻璃制造业已形成了以福耀为主导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65%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及本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玻璃工业正面临调整。为了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行业内的跨国公司开始逐步把汽车玻璃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这样一些市场增长潜力较大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福耀65%的产品是销往国际市场的,占我国汽车玻璃出口量的60%。目前,福耀的汽车玻璃占据北美配件市场的12%市场份额,澳洲市场的15%市场份额,日本市场的7%市场份额,俄罗斯市场的10%市场份额。

  在国际市场上,福耀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相对较低的成本。据估算,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人力成本约为福耀的10至20倍。

  在北京建厂意在瞄准奥运商机

  按照“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的预测,2005年,我国汽车的需求量将在320万辆左右,汽车保有量将在2500万辆左右。由此可以推测,未来在整车配套市场,每年至少需要300多万套的汽车玻璃。

  根据业界的经验值,汽车玻璃每年的维修更换率(破损率)约为5%至10%,若按平均值7%的维修更换率测算,未来在我国汽车维修市场至少每年还需要近200万套的汽车玻璃。国际汽车玻璃市场的增长速度要远低于国内市场,但由于基数较大,所以需求的绝对增加量也将是巨大的。

  此外,福耀生产的夹层、钢化、中空等玻璃深加工产品也可以用于建筑领域。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建筑领域对玻璃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大。凭借在玻璃加工行业多年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福耀有意进入这一市场。曹德旺曾经对记者讲,北京奥运工程的高档建筑玻璃市场将是一个几亿美元的大市场。这也似乎为福耀在北京建设生产基地做了最好的注解。

  强制性产品认证惠泽骨干企业

  近几年,我国对汽车的需求量一直以高于经济增长2—3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受此拉动,我国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也得以快速增加,这使得相应的汽车玻璃配套市场和维修市场迅速扩大。

  由于汽车玻璃行业利润相对丰厚,导致前些年我国各地盲目建设了众多小型汽车玻璃生产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汽车玻璃制造厂家已超过200家,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许多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行业内部特别是在汽车维修配件市场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甚至出现假冒伪劣、恶性压价等无序竞争现象。混乱的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汽车玻璃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去年12月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发布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该目录涉及汽车安全玻璃、建筑安全玻璃、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该公告规定:对于列入目录内的商品,从2002年5月1日起受理安全认证申请,自2003年5月1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施加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

  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是迫使那些质量不合格的玻璃产品最终退出市场,而对于产品质量较好的行业骨干企业来说,将有利于其进一步拓展市场。(本报记者段树军)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