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田欲建制造基地 丰田、日产联合中国双强汽车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10日 08:55  经济日报

  日本汽车在华提挡加速

  日本汽车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在中国如此火爆、热闹。

  以往,中国人对日本汽车业,是只见产品不见人,佳美、雅阁、风度等进口轿车,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它们的设计制造者————丰田、本田和日产,却躲在幕后,很少露面。2002年,日本的这3大汽车企业全面亮相中国,它们要发动新一轮竞争,与欧美同行争夺新市场,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开创新局面。

  日本三大公司意欲如何

  先说本田。本田是较早登陆中国的日本汽车企业,其在广州的合资厂效益奇佳。当初规划年产轿车5万辆,去年就已满负荷运转,今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田极力希望扩容,把广州的生产线改造成年产12万辆的规模。在销售网络方面,本田已有超过100家特约销售服务店,它们计划是到2003年底扩大到200家。

  除了在合资厂扩容,本田还要自身在中国扩容。据可靠消息,本田目前正与广州市协商,计划上马30万辆本田轿车项目,新项目生产的汽车将全部返销日本或者世界其他地方。该项目是日本本田基于本国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将制造基地向中国的部分转移。据悉,在30万辆起步的基础上,这一项目将逐步发展到100万辆的总设计生产能力。

  再说日产。近日,日本媒体公开了日产在华的部分计划:投资62亿,联手东风共建合资公司。合资厂设在湖北省襄樊市,除改装并使用部分东风公司在襄樊拥有的卡车生产车间外,还将建设新车间,今年7月份在襄樊正式挂牌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目前的计划是2005年产15万辆,为此日产投资将不低于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亿)。从2003年开始,双方将联合生产一种小型客车以及风度、阳光和March轿车。“March”轿车被称为“人气轿车”,广受日本年轻女性追捧。

  日产计划:2004年底将其全球销量提升100万辆,达到360万,其中中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戈恩表示,鉴于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日产、东风的合资企业将向中国投入几乎从小型车到大型车的全部新车型。

  最后说丰田。丰田一贯的策略就是后发制人。今年,它们一方面推出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新车————T—1,一方面计划和一汽合资合作,生产豪华轿车。在此之前,丰田已在中国建立了50多家零部件合资厂,据悉绝大多数属于亏损企业,韬光养晦的目的是等待丰田整车企业在华的运转。除了天津丰田和可能出现的一汽丰田,丰田还和四川合资成立了客车厂,通过技术转让让沈阳生产金杯客车。

  中国策略的悄然变迁

  日本汽车3强近年来在中国之所以频频动作,完全出于竞争的压力和中国市场的扩大。

  中日建交以来,日本汽车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上,长期采取的是产品出口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业曾派出代表团访问日本,要求与日本合作,日本未理睬。当时正值日本汽车腾飞之际,十几年来,日本汽车一直集中人、财、物力攻占美国市场,对中国则采取出口打入方式,只要卖得出就不在当地生产,仅仅把当地生产作为克服贸易摩擦的一种对策。

  与此相适应,日本在亚洲还一直提倡“雁形”模式。为了保持在亚洲的技术优势,日本曾表示,要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中国15年。所以,日本在华投资多采取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战略。日本企业常常以掌握能满足中方需求的技术自恃。中国把小型和节能作为轿车的发展方向,而日本汽车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名列前茅的恰是经济型轿车;日本在环保方面,特别是废气排放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技术也是中国特别需要的,双方本来都有合作的需要,虽然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诚恳地提出合作意向,日本依然故我、严守秘密,不愿拿出这些技术给中国。日本实施的这些策略,使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在谈判合作上也吃尽苦头。虽然在中国进口汽车排行榜上,日本汽车遥遥领先,但中国消费者使用最多的、最熟悉的是德国和美国的技术和产品。更严重的是:20多年的纠葛,中国汽车业对日本企业的不信任感越来越深,不仅使日本汽车企业在华合资项目谈判上难度加大,而且间接地使中国汽车企业倾向欧洲。

  在中国市场的落后,使日本汽车痛定思痛,毅然改变策略。丰田在2002年年初就提出:要将本土化作为发展新策略。丰田社长张富士夫曾在新年致辞中说:丰田要想继续增长,就必须超过目前的“当地生产化”发展战略。以往,丰田在海外的做法是,从日本派遣大量人员到当地支援,这种做法在资源和效率方面,都有局限性,单靠这种方法要想追上当前世界汽车发展潮流,非常困难。丰田必须使业务标准化,并让其在海外扎根,扶植当地企业,尽可能将工作交给当地做。丰田应该使海外企业不是作为“日本丰田”,而是作为当地的一家企业,被当地人接受和认可。

  丰田社长的致辞,说出了日本各汽车企业的心声,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门槛上跌倒,更何况精明过人的日本企业呢?(本报记者俞清木)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