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购车热将车价托起 下半年车价不会“高台跳水”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7月02日 09:18  中国汽车报

  上半年:汽车厂、经销商与消费者多赢--降价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激发起强烈的购车欲望与热情;而持续不断的购车热潮反过来给汽车厂与经销商带来丰硕的收获

  虽然离半年结束还有几天,但说到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北京勤和汽车销售公司的总经理汪宏真有点乐得合不拢嘴。不到半年,他全年的销售任务已完成过半,这在去年底今年初那冷如坚冰的市况下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这半年来喜的又何止勤和一家。

  自从1月中旬夏利全线降价引发了波及面极广的大规模降价运动后,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购车热潮。这场盛况空前的购车潮使得汽车产销量屡屡被刷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1-5月,我国的汽车产销量连创新高,4、5俩月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月产30万辆的关口。业内有关专家分析,如果照此月均产量下去,今年我国汽车产销有可能突破300万辆。

  神龙富康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太好的市场表现和销售业绩,可自从去年底推出了最先打破“老三样”10万元铁底的“新自由人”后,富康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变,仅北京地区,今年上半年的富康销量就达到7000多辆,其中卖得最好的是二厢和三厢的两款新自由人。加上宣传策略上的改变,今年以来,富康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销售排行榜上,已从较后的排序跃居前三四名;而最新上市的爱丽舍新车更是在上市第一周即登上亚市排行第三位。

  应该说,这轮购车热潮虽然始自年初进口关税下调和夏利们的大幅降价,然而今年的购车热却并不仅限于降价车型,而是各种品牌车都好卖,几乎没有滞销的车型。消费者买到了自己满意的新车,而经销商也赚得盆满钵盈,汽车厂家则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上半年可谓是各方都赢。

  上半年车市的红红火火从何而来?是降价?是新产品?还是……

  不少人认为,上半年车市火爆的主要动因是降价,没有夏利们的大幅降价就没有今年这么好的汽车市场形势。

  北京亚市总经理苏晖认为,今年以来的火爆车市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关税下调和降价是启动市场的直接动因。夏利们的大幅降价,一下子降到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使消费者看到的厂家与商家的诚意。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如:新车型的不断涌现为消费者选择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银行降低信贷消费门坎、简化贷款购车手续等,使更多的人可以轻松买车;汽车文化的传播、舆论的宣传等使购车成为潮流、时尚;而降息和股市的持续低迷也使不少原本就想买车的人将存款转向实物消费等。另外,今年以来政策方面的平静与稳定也促成了这股购车潮的持续。

  北京上海汽车联营公司的总经理胡佳斌则认为,除了价格、新产品上市等因素外,购车环境逐步走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北京,购车环境十分宽松,人们追求精致生活方式与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使许多人追求有车的生活。加上各种各样的购车形式为人们买车提供了很多方便,使购车越来越容易,手续也越来越简单。

  说到上半年销势火爆的原因,神龙北京大区主任卢伟党先生认为,这与今年以来更多适销对路产品的面市不无关系。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市场冷落,企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大家都更多地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是价格,还是车型都更注重消费者的需求了。今年以来许多满足消费者口味的新车型、改进型的面市,大大增加了对消费者吸引力。

  下半年:车市依然乐观,车价不太可能再上演“高台跳水”

  其实,面对火爆的汽车市场,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自从消费者的购车热情被大大激发起来,从3月开始,汽车价格已逐渐趋于稳定,降价之声渐弱,最终到销声匿迹,甚至连一些促销的“大礼包”什么的也渐渐少了、没了……到6月,不仅进口车受供求失衡影响价格有上扬之势,目前车价已较前一段普遍上涨了两三万元,不少国产车也出现供不应求、排队预订等现象。近几个月来的国产车价格也表现得越来越坚挺。那么,面对上半年消费者与生产厂、经销商的双赢或说多赢的局面,下半年的车市会怎么走?车价会不会再度发生变化?消费者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持币待购?能否继续上半年大家都满意的局面?

  苏晖认为,下半年车市有诸多不定因素,但更可能的是逐渐趋于平稳,不太可能延续上半年的火爆行情,但由于进口车的紧俏,依据人们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可能市场还是比较活跃。说到车价的走势,苏晖认为今后一段时间进口车可能还会有小幅攀升,这主要取决于配额的发放。如果配额下半年宽松,则另当别论,而对于国产车苏晖认为不排除有降价的趋势,理由是新上市车型增多,使国产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活跃有可能分流一部分资金,因此,不排除有些企业采取新的降价措施以抢占市场分额的可能。北京上汽联的胡佳斌则对下半年的汽车市场形势比较乐观,他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变故,车价也会相对稳定。厂家、商家和消费者都不会再把眼光仅仅放在车价上,他们都会更关注新产品、新技术。(本报记者黄晓天)

  《中国汽车报》(2002年06月28日第二版)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