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市晴雨表--轿车消费市场“北京指数”推出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24日 09:0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马进)由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联袂主持,著名经济学家、数量经济学领域的权威钟学义、沈利生领衔担纲,在历经数月的研讨后,于本月21日正式向社会隆重推出了中国轿车消费市场“北京指数”。据悉,这一指数是迄今为止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第一个由专业机构领衔,经著名专家主持推出的轿车消费权威指数。它的推出不仅会量化国内轿车品牌销售真正的赢家,而且对引导用户理性消费、厂商冷静地分析市场热点起着积极的作用,必将成为国内轿车消费的晴雨表。

  谁是量化后的品牌赢家

  多年来,国内众多轿车消费市场一直以“销售数量排序法”为行情指数,“销售数量排序法”曾经为社会传媒及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第一手市场资料,并对普通百姓的消费行为产生过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一排序法仅以销车数量作为轿车市场的消费指数存在着以点盖面的严重缺陷,有失偏颇。以钟学义、沈利生为代表的专家小组,采取了每种品牌轿车的销售量占有率和销售额占有率两项指标,经科学的“平滑”处理之后,再求其两项指标的几何平均数,最终得到各个轿车品牌子的月份消费指数。

  在数据采集方面,专家组改变了过去以点盖面的简单做法,而是以某一城市(本次以北京市为数据采集城市)月上牌照数为准,使这一指数更加客观公正。专家组在采集了自2001年1月至2002年5月各品牌上牌照数据后搭建数学模型,演算出了北京地区17个月以来的消费指数。指数表明,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中档轿车持续扮演消费主角,其中捷达、桑塔纳当仁不让地继续领跑,占据整个指数的头两把交椅,且捷达品牌以其技术不断改进,质量稳定、皮实耐用、美观大方、价格稳定长期稳居榜首。这与它在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长期稳居销售状元如出一辙,其消费人气锐不可挡。

  而较大的变化则出在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上,夏利品牌虽在今年第一季度居北京销量第一,但在综合了销售额占有率之后,其消费指数实际直线下滑,而帕萨特、本田雅阁、奔驰、宝马、尼桑风度等中、高档轿车则整体前移,超过了夏利,长安奥拓等,消费人气不可小觑。综合而言,捷达保持优势,以帕萨特为代表的中高档轿车紧追不舍。

  “北京指数”的代表性

  “北京是我国轿车消费的先驱”,这一观点恐怕没有人会置疑。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轿车消费的走向与涨停无疑会对全国轿车市场产生巨大的幅射影响,并能产生不可小视的带动作用。由于北京是共和国的首都,市民文化和科学水平较高,又是中外科学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城市,因而北京人的轿车消费意识、审美取向与世界主流消费保持有更多的一致性;除此,北京因没有本地化的主流车型生产企业,使得北京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够保持理性与中立;最有说服力的是北京本身就是全国举足轻重的轿车消费市场,以2000年为例,北京作为一个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全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区域市场来看,2000年广东以172.9万辆的保有量名列第一,山东以112.3万辆的保有量名列第二,北京和河北以104.1万辆的汽车保有量并列位居全国第三位。尽管北京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以千人汽车拥有量计算,全国平均水平为每千人12.4辆,而北京已达到每千人75.3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相当于保有第一的广东的3.8倍,保有量第二的山东的6倍。其载客车的比率无人能比,而私人载客车的比例更是遥遥领先。诸多因素构成了北京轿车消费“理性、务实、前卫”的观念。反过来,北京轿车消费市场也呈现出了多元、细分、规模化的成熟特征,即北京轿车消费市场无论是内在结构,还是外围影响都具备建立一个国内权威轿车消费指数的前提。

  推广是最重要的前提

  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入世、2002年第七届北京车展等大环境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顶尖轿车品牌竞技的大舞台。新品迭出,品牌倍增,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使普通百姓的购买抉择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专业指导,从众消费”已成为大多人的一种无风险消费的选择,而中国轿车消费市场“北京指数”的出台,无疑是“专家指导和从众消费”的一个重要杠杆,它不仅有利业内人士的行业分析,而且对消费者的指导更是功德无量,尤为重要的是各个品牌的轿车生产厂家都会从中汲取营养,找差距,寻对策,迎接更多的挑战。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