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低水平重复生产,且产品更新换代较慢。面对加入WTO的压力,国内的汽车企业必将走重组之路,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考虑,走强强联合之路。毋庸置疑,汽车业内的兼并、重组将会是中国汽车业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目前我国有两种重组方式,一是以政府决策为主的合并重组。一是按照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进行的重组。哪种方式更符合市场规律,笔者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按照市场规律去运行,被管制的市场在逻辑上不应当叫市场,任何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实践活动都将遭到摧折。
从重组开始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福建省汽车公司入主厦门汽车"这一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带有浓厚的政府决策色彩的重组行为。
去年下半年,厦门汽车第一大股东、国有股持有人--厦门财政局将自己17%的股权转让给福建省汽车公司,使自己成为第二大股东,而福建省汽车公司成了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毫无疑问,福建省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把厦门汽车的控股权从不懂汽车的财政局手上转到懂汽车的汽车公司手上,将可以使福建的汽车工业获得良好的发展。但是拉郎配的方法常常忽略了"婚姻"双方是否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思路、共同的目标,双方能否在资金运用、人事安排、产品发展等等方面取得一致。厦门汽车重组后,公司基本面最大的变化是大股东变更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到目前为止对公司的业绩影响还不大,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了影响,公司前景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自从福建省汽车公司入主厦门汽车以来,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了调整。董事长由省汽车公司人员担任,原董事长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从公开信息上看,公司管理层变化并不明显,但实际上随着省汽车公司的入主,公司管理已经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司是按原有独立发展客车制造的方向发展,或变为省内汽车行业整合的平台,还是仅仅作为整合的平台,还是仅仅作为省汽车公司的一员?发展战略模糊将影响到公司的投资方向的确定以及所需资源筹措第一系列问题。2、中层管理人员任用、管理。公司对控股、参股公司的管理都是根据股权关系,派出人员参与管理,而派出人员都由厦门汽车董事会决定。董事会较大变化。现有公司管理层对这些派出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已不像以前那样顺畅、有效,即总部与各下属公司之间沟通、协作的效率明显下降。
今年5月末,公司提出的配股方案再次被股东大会否决。这表明,厦门汽车股东间的分歧已经很严重。据了解,厦门财政局反对的理由是,大股东省汽车公司未能在融资方案中提出其在收购股权时所表示的,欲进行省内汽车产业重组的思路和具体方案,而这违背了厦门财政局当初转让股权时的初衷。
虽然按市场化操作方式进行的重组也不能保证合作双方通史始终心平气和地相处,但家长式的以政府决策为主的合并重组导致的合作双方矛盾增多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厦门汽车的主营业务仍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且产能得到有效扩大,技术水平也有提高。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厦汽的此次重组是非市场化的运作,造成股东之间的意见分歧、运行效率低下等也是影响未来厦汽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厦门汽车如果不是政府拉郎配似的重组,现在的状况可能会更好。中国汽车业的重组需要更多的是市场化运作,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有效率,更加透明化,才会被市场所接受,政府充当的角色更多的应是引导。(本报记者张彦武)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