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车展多款新车为什么抱着“三厢车”不放?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17日 11: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彭晓明)对于想买车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近期上市的新车还真不少--“爱丽舍”、“福美来”、宝来1.6、丰田T-1……。但对于同时又追求那么点个性化的人来说,却不免有些失落:这些车型不但一窝蜂地走“三厢路线”,而且看上去四平八稳,少有新意,车名就更别提。总之,感觉上国内厂家观念进步不大,还是平庸大行其道。

  有人会说,“中国人就喜欢三厢轿车”。这话大体上不错,但问题是怎么看。的确,在有些人眼里,汽车没有尾巴就不姓“轿”,而这个“轿”字又是关乎体面的大事。于是,当年夏利硬是给撅出个尾巴来,按一位业内名人的话说,就像北京人“接小厨房”;富康也如法炮制,可也没见市场怎么捧场。

  一个典型失败的例子是夏利2000。该车的原型车是丰田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两厢Vitz(在欧洲叫Yaris),样子非常可爱,面市后大受欢迎。可不知怎么让我们的企业引进后就被“国情化”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前扎后撅,十个人有九个对它不待见。就算是有丰田设计的背景吧,也不能如此执着于三厢而不辨优劣。市场遭受冷遇后,厂家反倒为自己找台阶,说是中国人目前还接受不了这种前卫的设计。最后熬不住了,只好大幅降价。最近听说夏利2000即将进入出租车市场,以便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国际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JD Power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Yaris在全球144款城市车中,获得所有项目用户满意度的总冠军,大家熟悉的德国大众Bora(宝来)和Polo,只分别位列第37和77名。两厢Yaris在全世界受到用户高度赞誉,三厢夏利2000在国内遭受冷遇,这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有些机遇是历史性的,失去了便不会再来。

  “三厢制胜论”还体现出一种“形而上”的市场观,即以为市场一成不变。中国正在与世界迅速接轨,这其中也包括观念。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就说Polo吧,这款两厢小车上市后,多少人一边抱怨它贵,一边又忙不迭地掏腰包争相预定!Polo成功的市场表现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即中国的消费者远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保守,三厢或两厢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产品本身。有句话说得好:一流的企业领导市场,二流的企业紧跟市场,三流的企业抱怨市场。 说平庸大行其道的另一层意思是,厂家为讨好消费者,总爱挖空心思地给自己的产品起一个“喜兴”的名字。从“富康”到“宝来”、“福美来”、“爱丽舍”,正像一些消费者说的:真俗!记者不禁揣测,那些把市场目标定位在“成熟、有个性,同时又有较高收入的人士”的厂家,一定以为这些“白领阶层”至今还恪守着中国的传统礼教,家里挂着“招财进宝、富贵吉祥”的对联。“爱丽舍”这个名字倒是挺洋,但总是令人联想起房地产市场的某个楼盘,莫非车市也要开始流行“欧陆风情”?那么估计这个号称“打造中国家轿第一品牌”的企业,其下一个产品不是“香榭丽舍”便是“枫丹白露”。听说丰田T-1也准备起个中国名字,拜托它能跟“阿福”、“阿贵”们划清界限,当然也不要把东京银座搬过来。

  说到底,这一现象在本质上与迷信三厢一样,都是低估了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水准,同时暴露出厂家的不自信。

  第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展充分地表明,国际汽车巨头正开始大规模抢滩中国市场,竞争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的汽车企业在忙于资产重组、合资(或曰“傍大款”)的同时,是否也该想想自己的观念真的与国际接轨了吗?因为在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诸因素中,首要的恐怕还是观念,观念决定产品,而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拿产品来说话的。但愿我们的企业能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多一点开拓精神,少一点因循保守,给国家、也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卷。(完)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