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国内新型汽车产品不断涌现。所谓的新型汽车产品几乎都是企业用最简捷的办法组装而成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组装热”。
“组装热”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国家对汽车投资的审批有所放松呢?
4月16日,记者走访有关部门所得的回答为:“国家对汽车投资的审批越来越松,这是 一种必然趋势”。
“投资审批”放松导致汽车“组装热”,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人认为:“组装热”为市场带来了不同层次的汽车产品,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总比产品类型少、市场萧条好。
也有人说: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搞“组装”,挣钱快,利润高,但外方所获利润分成远远超过中方。
有关专家认为:“组装热”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悲哀。
很显然,第一种观点是对“组装热”的褒扬,第二种观点是对“组装热”变相的嘲讽,第三种观点则是对“组装热”的彻底否定。
冷静思之,“褒扬”只不过是暂时的欣慰,“嘲讽”之中有无奈,“否定”则让人忧虑。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那些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一直从国外买图纸来制造汽车。到了今天,有些企业干脆抛弃图纸,直接从国外买来零部件,拧几颗螺丝,组装汽车,还形成了一般强大的“组装热”。从“自主开发”的角度来说,“组装热”的兴起,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大倒退。
令人担心的问题是:谁还去搞自主开发?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何而来?中国将来还有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
如果“组装”无节制地热下去,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都是一个“否”字。
这是所有有志气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企业都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既然“组装”有利可图,企业怎么会不去“组装”呢?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放弃自主开发,追逐“组装热”,情有可原。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汽车企业不搞自主开发,哪有独特竞争力?再说,中国人应当有中国人的志气,不能在国际合作中放弃“自主”,不能甘愿处处受制于外国人。因此,汽车企业还是应当去搞自主开发的。
关键在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让“组装”无节制地热下去。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当然不能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只能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引导和励汽车企业去搞自主开发。这在世界上都是行得通的,无可指责。
可供参考的方案如下:
用自制率设一道坎。汽车企业自制率必须在40%以上,否则,不得引进新车型。国家应当用立法的形式将这一条固定下来,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让所有的企业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这样,就能避免个别当权者想当然地“审批”的现象。那些没有相当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也就不可能享受到“组装”的特权。
严把质检关。国家质检部门应当对引进“组装”车和纯国产车一视同仁,严格抽检,对不合格者予以重罚。“组装”车的批量往往很小,外方不会在设计、制造质量上下功夫;中方当事人急功近利,不会也无力注重质量。这样,“组装”车的质量问题难免。只要国家严格把好抽检关,谁也不敢轻易“组装”汽车了,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地自主开发汽车。
用关税来进行调节。整车关税高,零部件关税低。用进口零部件组装的汽车,其成本当然比进口的整车低。国家应有这样的规定:汽车企业自主开发达到相当水平,才可按零部件关税进口零部件,否则,按整车关税进口零部件。这样,汽车企业自然会考虑自主开发问题。
用维修服务系统来制约“组装”。建立完善的汽车维修服务系统,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国家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作出这样的规定:汽车企业必须在全国建立多少的维修网点,并由消费者协会来监督,以保证汽车消费者能够及时方便地享受到维修服务。这在世界上都是天经地义之事,谁也不敢说不。这样一来,就用不着政府开什么会、发什么文件来决定汽车企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也不会冲突什么。“组装”是不可能满足这样的法规要求的,当然也就会受到法规的制约。
诸如此类的办法还有很多。这些办法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何不被采用?
管理者须知,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让汽车企业自觉自愿地走上民众所希望的自主开发之路,才称得上管理有水平。(本报记者 姚福泰)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