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武汉市禁止微车上大桥的报道,想起了现在人们流行的一句口头禅:都入世了,怎么能这样。
主观上说,武汉市肯定不是想搞地方保护,只不过是想疏导交通,减少污染,延长两桥的寿命。但客观上,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和控制却非同一般。
从微观上讲,这是一种市场歧视。如果武汉市是微型客车生产基地,这种政策还会出台吗?这也是对消费者极端的不尊重,无视消费者的消费权,同时相当于剥夺了消费者对微车的选择权。
从宏观上讲,这是与国家"十五"规划和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1.3L以下、8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车。经济型车作为中国普通百姓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车型,作为我国汽车最大的潜在市场,被确定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支柱,这是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大政方针。试想如果全国都向武汉学,"十五"规划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武汉实施这一政策的理由,即缺乏科学性,也不具说服力。为了减少两桥的承载压力?微型车的明显特征就是车体小,重量轻,它们对桥梁的压力一定小于排量在它们之上的车。为了减少对城市的污染?目前我国生产的几款微型车的排放水平已经达到欧1甚至欧2标准,并不比老三样轿车差。为了提高行车速度?如果在赛车场上用我国城市中现有的车型比赛,微型车也许拿不到第一,但如果只是在武汉的大街上赛跑,微型车肯定不是最后一名。一些限行城市之所以总量拿出这种明显不成理由的理由来说事,恐怕因为是用微车的消费者是汽车族里最弱势的群体罢了。
笔者认为,武汉市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管理的难题,推给了市场和百姓,让脆弱的市场和柔弱的百姓承担了不该承担的东西。
《中国汽车报》(2002年01月25日第一版)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