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汽车业正经受一场价格考验。
这场价格考验应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因为此前汽车老板们在谈论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准备了。”这其中当然应该包括对入世后汽车价格的再认识。但正式入世还不到两个月,当预料之中的价格考验突然之间降临并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席卷中国车市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汽车企业或者惊慌失措,或者仓促上阵,或者 迟迟拿不定主意。
事实证明,中国的汽车企业对入世并没有准备好,对入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对此,曾长期从事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张小虞认为,中国汽车业正处于浮躁之中,这种浮躁可能还得持续五六年时间。
浮躁之一:价格混乱
最近车价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虽然张小虞不对企业的具体调价行为作评价,但他说:“中国的经济型车其实完全没必要自相残杀。”
这次经济型车价格大战的导火索是进口车的降价。因为进口车的价格降得“离了谱”,让这些经济型车厂家有了危机意识,竞相推出“跳楼价”。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一轮经济型车价格大战,首先说明这些经济型车厂家对市场是敏感的,其次降价也促使这些厂家更进一步思考自己今后的打算,如价格降到位后,企业必须在服务、品牌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张小虞指出,30万元及3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车以后可能以国外品牌为主,而经济型车市场国外产品没有优势,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和自己“较劲”。当然,消费者对降价总是欢迎的,但对于厂家未必是好事。
之所以说企业没准备好、浮躁,还因为这次企业的降价决定缺乏“套路”。除了天汽降价“蓄谋已久”外,其他企业的降价行动纯粹是被动应战或者干脆是跟风,甚至有的是为了保住某个“头衔”。在这样一个种局面之中,中国汽车业的浮暴露无遗。
张小虞说,其实,经济型车应该是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很少有人想到要走出去,光打“内战”。当前的价格混乱是一个信号,起码是供过于求的信号,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但混乱不用怕,这个过程是必然的。
浮躁之二:自主开发想走捷径
入世之后,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困难是易见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整的、自主的产品开发能力。这是张小虞对中国汽车业的定性看法。
虽然从现实来看,我们可以买国外的技术、可以合资,但从长远来看,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自主开发能力、自己的产权、自己的品牌。在这方面,相对于国际来讲,我们太弱了。说没有开发能力,不是一点没有,但确实太弱。以轿车为代表,主要的品牌和知识产权都是国外的。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要很快地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很重要的部分,没有自主开发能力不行。
但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需要有一个过程。用张小虞的话讲,就像是念书,要一步一步走,要积累,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有些企业总想走捷径,从实质来讲,开发能力是买不来的。现在谈到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许多人心急火燎的,但这件事急不得,必须静下心来学习。
浮躁之三:汽车投资热又有抬头
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充满了变数,张小虞认为会出现三个特点,即市场的多元化、资本的多元化、生产与技术的融合。其中,资本与市场的多元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但是,有些人一听到投资多元化,就想往汽车里投钱,这也是一种浮躁。
现在想要上汽车项目的还真不少,而且特点各异:有的是先前的“零企业”,重新披挂上阵;有的是地方政府想造福一方;有的干脆就是因为有钱,要找个项目,结果相中了汽车……张小虞说,现在最愚蠢的就是重新建一个新厂,如果真有钱想投资,完全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或重组,一样可以达到投资的目的。
投资冲动的后果,比价格混乱要大得多。现在才想起来上汽的,以后也许就是最紧张的,到时候想退都退不出来。
张小虞认为,中国车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可以和国际接轨,包括车型品种、价格及服务。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2006年为界。2006年之后,配额取消了,进口关税降到了25%,到那时,无论车价还是服务都规范了,产业划分也基本到位,浮躁的气氛就会自然消失。(本报记者邬建军)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