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汽车行业及消费政策改革专题 > 正文
一段难忘的历史--2001年中国汽车业十大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月21日 12:53 汽车商报

  2001年,中国汽车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汽车市场的起起落落,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生产企业的求生模式,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中国汽车业在与国际接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现在回头看去,很是值得玩味,我们总结出限2001年汽车业的十大现象,以飨读者,也许再过几年,它会是一段难忘的历史。

  6字头准轿车现象

  把鹿指名为马和把轿车指名为客车,虽然都有强迫的味道,但本质上却完全不同,前者欲置人于死地,后者却是在夹缝中给准轿车们一条生存的路。这大概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吧。

  长期以来,汽车在我国一直被当做生产资料,而非生活用品。在管理者的眼中,汽车就如同工厂中的机器、农田里的收割机。不仅运货的卡车是这样,运人的公共汽车是这样,就是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坐的小轿车也是为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服务的“公务”用车。为汽车制造企业制订的产品目录,也是根据不同车型在经济建设中的不同用途编排的。而私人用轿车先是为社会所不容,后是为社会所不耻,再后则被视为奢侈享受品而受到种种“礼遇”。专门瞄准私人用户生产的经济轿车愣被主管部门从7字头轿车户口中剔出来,塞入6字头客车户头上,以示不肯认同之意。而人们又偏偏不肯称经济型轿车为客车,非制造出个“准轿车”的新名字来加以区别,这正反映了主管部门对私人轿车的矛盾心态,其实也是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对私人拥有轿车的一种矛盾心态。

  好在准轿车只是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现象,虽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肯定会成为历史的一瞬间。

  外国公司总裁频频造访中国

  2001年中国成了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引得外国汽车公司的总裁纷纷住中国跑。来的有大众总裁皮耶希、通用总裁史密斯、宝马总裁米尔贝格、丰田总裁张富士夫、日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恩,还有世界卡车巨头沃尔沃卡车总裁海罗纳。

  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走低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在增长,中国的汽车市场已是公认的全球最后一个大市场。外国公司的总裁们已经意识到,从某种角度而言,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的份额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公司的利润和他们自身任期的业绩。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形式的亲密接触,或是和中国政府领导会谈,或是直接找到厂家联手,或是开办豪华汽车展厅,或是组建金融服务公司,各有各的招术,各有各的套路。

  外国公司总裁的频频造访,体现了世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越发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同时,又促使国内的汽车工业发展提速。

  持币待购现象

  “持币待购”就像去年车市的伴生物,影响着车市的变化。引起消费者产生持币待购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新车型的推出、新政策的出台,但中国入世才是影响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主要原因。

  从去年年初开始,车市销量一路上升,并取得了近几年汽车销售的最好成绩,但随着中国入世的日渐明朗,消费者对汽车降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也就把自己的钱袋捂得越紧,导致从去年8月份开始,汽车销量渐渐下滑,持币待购开始出现。在中国正式入世后,进口车的销售几乎是停滞,国产车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去年年底,持币待购已经达到了极至,经销商们开始企盼进口车关税下调的日子快点到来。

  外国车纷纷在中国试驾

  近两年,试车活动在我国悄然兴起,尤其是2001年,更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大热点。试车似乎已成为各汽车厂商打市场、取悦客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国外知名的豪华车品牌也纷纷加入试车行列,参与试乘试驾的车型,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到了上百万元,从奥迪A4到A8,从宝马3系、5系到保时捷售价180多万元的911跑车,众多豪华品牌车都向中国媒体和它们的潜在客户群放下了架子。那些原来在中国路上见到很难见到的豪华品牌车型,都让中国消费者得到亲身体验驾乘它们的机会。

  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中国汽车市场大得令国际汽车巨头们不能不刮目相看,无论何种汽车品牌都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因此,大家都想通过试车,让更多中国的目标客户直观地感受、了解它们,认识它们,加强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产品的认知度,以最终达到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媒体乱《炒》汽车现象

  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里,关于汽车的报道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报刊上都开辟了汽车栏目和版块儿,但多并不等于好,随着汽车的话题越来越热和越来越深入,汽车媒体的不成熟之处也就是暴露无遗。

  在汽车报道中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缺乏专业水准,我们几乎难以看到新闻媒体自己的观点,看了一家媒体的报道,就等于看了所有的媒体报道。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大小电视台,大家都津津乐道地重复着一篇稿件、一个主题,没有深度报道,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捕风捉影,甚至为了突出稿件的“冲击力”,做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报道误导记者。某些汽车媒体的记者把自己当成了“娱记”,但可惜的是汽车工业不是时下的“明星”。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感到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报道,汽车媒体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降价现象

  汽车价格下调一直是受消费者欢迎、令汽车生产厂心痛的事。由于中国入世,国产车将会在方方面面与国际接轨,汽车降价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去年各汽车生产厂家已经开始对价格进行调整了。

  降价反应最快、频率最高的要数经济型车,今天吉利降两千元,明天奥拓降一落千丈千元,在家好像在比赛似的,谁敢不想被落下,因此引来众多中高档汽车经销产内部的鄙视。

  老三样也降价,但降价都不那么直截了当,多是以变相降价的方式。动作最大、最引人关注的当数富康跌破10万元,但也是以推出新车型的方式出现的。再如消费者所熟知的红旗车在去年7月份推出了红旗名仕、红旗18,售价仅为15万元左右,实际也是降价数万元。

  其实形式并不重要,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内容。无论厂家以什么借口推出,只要能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就行。

  吉利现象

  2001年汽车高层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吉利现象。也有人称此为“鲇鱼现象”。鲇鱼性爱折腾,过去贩鱼的人常捉一条放在养鱼桶或池中,折腾起一片水花,给沉寂的水中带来氧气,那些喜欢静止不动的黄鳝等鱼就好养活了。

  在许多人眼中,吉利就折腾得可以了,把那些本来平平安安吃汽车饭的大企业搅得心神不宁。先是大张旗鼓地在汽车市场推出了3万多元的小车,这种车大企业想了多少年也没有搞出来,让那些又穷又想车的小百姓又惊又喜;接着又推出了市场上最便宜的电喷轿车。当有人嘲笑民营企业的吉利没有高技术搞不了环保车时,吉利人说,只要政策允许我们干,别说是满足欧洲Ⅱ号标准,再严格的标准我们也能够达到。

  吉利还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李书福在《中国汽车报》组织的汽车界高层论坛上公开与大汽车企业叫板,口出“狂言”;“造汽车没有什么神秘!”中国第一家成了气候的民营企业的年轻老板,率领着年轻的企业,又没有国营企业沉重的历史包袱,这匹黑马的挑战谁又能不介意呢?

  吉利出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竞争的舞台上,给2001年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因为吉利的竞争实际上是新旧体制的竞争,是汽车行业中民营企业第一次有声势地向国营企业叫板。

  有吉利在折腾,让大厂不能再安稳地吃汽车饭了,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对汽车企业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只有适应了竞争,才能够生存得更好。

  广本现象

  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它的前景。区区11.6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3万辆的起步规模、一条简单的总装线,既不能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天津夏利等几家投资数十亿、上百亿元、产能达到15万辆、30万辆经济规模的轿车厂相比,也不能与比其早一年成立的上海通用汽车的庞大规模相比。再加上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是在彻底失败的广州标致汽车的基础上重新起步的,更印证了人们关于“广州人会赚钱,不会造汽车”的说法。

  似乎正是这些让人看不上眼的“小”,保证了广州本田的成功。从一个车型发展到多个车型、从一条生产线发展到数条生产线、从小规模投资发展到大规模投资,这家本不被人看好的小企业一步步从“小”滚到了“大”。广州本田汽车的俏销、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的崛起,的确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成为许多人热心研究的“广本现象”。

  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多大?经济规模能否达到规模?在这两个关键的问题上,精明的日本人加上会算计的广州人,显然看得更明白。

  华晨现象

  去年一年,虽然“华晨”二字在报章中频频出现,但许多人仍旧如雾里看花:仰融究竟是什么人?到底有多少冠名为华晨的公司?中华轿车何时上市?是真正为中国人设计的一款车还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载体?以仰融为核心的华晨现象似迹团一样牵动着人们的眼球,任何依据规律进行判断分析的方法在其面前都黯然失色,43岁的仰融要以完全另类的方式实现他的汽车梦。

  仰融是资本动作的高手。他首开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成功的先河,用玩钱的手玩起了车。他先后投资5亿美元,聘请外国专家研制开发出“中华”轿车,成为中国第一款拥有整车自主知识产权、从造型到性能都可与跨国公司产品竞争的轿车。虽然还没有拿下“准生证”,但那只是早晚的事儿。为了解决后续车型问题,他又与宝马谈判,几经沉浮之后终于在2001年底明确了与宝马的合作意向。华晨现象丰富了中国汽车业,人们对华晨的下一步大动作充满了期待。

  奇瑞现象

  奇瑞现象大概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它的重组,一是它的价格与赢利。

  奇瑞算得上是中国汽车业的幸运儿。就在“准轿车”们为“6字头”而苦恼的时候,2001年1月,奇瑞则以加入上汽集团的形式,顺利地摘掉了“6字头”的帽子,获得轿车“准生证”。这一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汽车行业的联合重组被称为奇瑞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奇瑞也确实不负众望,其市场表现令很多“老轿车”们垂涎。大气的外观、8万元的价格、符合中国私车用户的需求,使奇瑞车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奇瑞车价格不高,销量不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卖了将近3万辆车,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一时间,奇瑞如何降低成本成为业内佳话。奇瑞说,性价比最好的车一定是中国造的,他们就要造中国性价比最好的车。(本报编辑部)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发表评论】【汽车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分 类 信 息
:京城名校招生动态
   千元笔记本大展卖
   新春白领联谊会
   国内风情逍遥游
   新年租车新领域
   买房租房找鑫尊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便携式电话小灵通
:一诺广告设计印务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中国汽车必须拥有自己的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2002/01/18 13:03)
汽车专家访谈:乘用车新标准适应国际化需要(2002/01/17 10:13)
发展有竞争力企业政策出台 汽车行业被列入重点(2002/01/16 17:33)
新项目都将遭遇审批难关 干轿车进也难退也难(2002/01/16 17:22)
出现排浪式消费 轿车有可能实施“保障措施”(2002/01/16 11:07)
2002年继续发问:中国汽车无法回避的问题(2002/01/16 11:04)
汽车“模仿秀”愈演愈烈 吉利新车象“大奔”(2002/01/16 11:02)
制订易执行难 《汽车消费政策》面临考验(2002/01/15 15:37)
汽车行业及消费政策改革专题  




车行天下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