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销量是反映汽车市场的晴雨表。然而回顾今年的车市,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虚火较旺,没有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今年1月—4月,汽车市场销势较旺,有人预言今年轿车产销将达100万辆,远远高于去年的65万辆,但事与愿违。从今年9月份开始,一路旺销的汽车市场“嘎然而止”,汽车销量严重下滑,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前9个月同比增长23%,进入10月销量下降20%,由原来日均销车160辆左右,降为60辆—70辆。持币待购严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政策因素、媒体导向、消费者过高的期望值等。但我们从中可加以 分析,得到一些启示。
政策因素是影响车市下滑最主要的原因。5月22日,国家计委公布的《关于国产轿车价格放开》的消息后,消费者认为价格放开就是价格要调整,价格要调整就是要降价。既然明知要降价,为何不等降了价再买?这自然形成了消费者的持币待购;8月底国家环保局《关于停止生产和销售化油器轿车》的信息,促使化油器轿车清仓大降价,提前消耗了一大批用户,客观上实现了消费者低价购车;9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整车购置附加税》,中国加入WTO后,关于降低关税的报道更是深入人心,这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强化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作用,再一次将9月份以前的产销两旺的火热大大降温。
一段时间内,媒体对汽车价格及走势做了一些评述。有报道说: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下降势必引起汽车价格的降低,但轿车不会出现大幅度、戏剧性的降价。还有的报道说,轿车市场走势难料,汽车价格升也难,降也难。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消息,有客观的,有分析的,有猜测的,也有煽情的,恐怕连业内人士都感到迷茫,又怎能让广大消费者做出真实、准确的判断呢?只有持币待购才让消费者觉得心安理得。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为什么会出现风吹草动的现象呢?记者认为,它至少说明了目前我们汽车消费基础不扎实。今年初,有人曾断言,2001年是中国轿车之年,大有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趋势,在这背景下,汽车市场不知不觉地生出了“虚火”。许多人甚至为了追求时尚,“努一把”也得买辆车。然而,纵观今年的车市可以看到,实际上轿车离百姓的距离还很远,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还有诸多因素影响汽车市场。百姓口袋里的钱以及车价消费环境、产品品种和质量、售后服务等都未达到私车普及的程度。
应该说,造成今年全国车市虚火旺的原因不是偶然的,要使车市的虚火变实火,由虚假变为真实,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没有充分竞争,企业又怎么会真正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
我们认为,要将今年车市的虚火变为明年的实火,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应为汽车市场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媒体报道要真实、公正,不应误导消费者;从企业自身讲,应在产品质量本身下功夫,降低成本,使汽车价格更接近消费者要求,目前,中国的广大消费者还很不成熟,但这背后体现了他们纯朴的心态,只要产品、价格符合消费者需求,他们是会买账的。
2002年,是中国迎来入世的第一年,关税将开始下调,洋车将逐渐涌入,国内生产企业还将推出多品种、多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汽车产品,可以断言,汽车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要想真正启动中国汽车市场,首先要有统一、积极、鼓励的政策;其次要有正确的导向、舆论和真实的市场信息;再次汽车企业练好内功是非常必要的。
还是那句话,看中国汽车市场是否真正“火”起来,要看两个指标:一是私人购车的大量出现;二是经济型轿车销量的大量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去的一年中,这两个指标同以往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如果我们以此为依据,客观地分析、判断车市,本来是可以避免今年汽车市场的一波几折的。而事实上,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反复波动现象。这确实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事。
2002年,中国车市如何?我们至少可以从今年的分析中得到点什么,或者是一点启示。
明年上半年车市很难乐观,下半年有望走出低迷。现在有人认为关税下调必然使车价大幅下行,这个说法只符合中高档轿车,对经济型轿车影响不大。下半年的车市应比上半年乐观,车市更真实,消费更理性,而且相对稳定。车市价格有以下三个特点:轿车企业的老款车可能会降价;提高配置不降价。估计这一现象将会出现在低价位的车型里;企业价格策略上将比以往更具灵活性。尽管理论上讲价格变化是商家大忌,但企业将会更加务实地实施价格的灵活性调整,尤其是根据对手情况进行调整。我们相信2002年,车市将比今年更真实,消费更理性。(本报记者刘勇)
《市场报》(2001年12月28日第五版)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