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长足进步。即使与其他产业相比,汽车工业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毫无愧色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汽车工业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今天面临的形势会更加困难和尴尬,讨论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和艰巨。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样,它的种种毛病和不争气也受到众多的批评。近两年舆论界讥讽中国汽车产业的言语,恐怕只有中国男子足球队才“享有”过。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抓住要害(但公正地讲,汽车工业的缺点和弱点并不是汽车工业独有的,不少 是中国工业共有的问题。)
回溯中国汽车产业走过的历史,我们困惑的不是“应该怎样怎样”,例如“应该”培育大集团、提高集中度、培育自主开发能力、提高技术水平等等。(我们关注的是,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措施效果不佳,个别的甚至完全失效。)无论是“支柱产业”的崇高地位,产业政策的优惠拐棍,还是高关税、高准入门槛制造的封闭温床,实施的结果与预期目标都有相当的差距。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按建设独立民族汽车工业的设想奋斗了十几年,“支柱产业”的目标反而变模糊了;沿着优惠扶持、加快发展的思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结果是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差距拉大了;十几年前公认的汽车产业的弱点,今天似乎依然故我;十几年前的争论,今天不仅争论依旧,分歧似乎更大了。难怪有人说:中国汽车产业落入了市场失效和政策失效的双失效陷阱。十几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变,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韩国汽车工业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拉美化”的巴西、西班牙、加拿大汽车工业却开始受人注目。原因在哪里?是纯粹的偶然,还是有更深刻的规律性因素?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缺乏必需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密不可分。)我们的市场不是规范公平的市场;我们的企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公车消费的大比例存在,我们的消费者相当部分也不是真正理性的消费群体;由于各级政府同时存在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我们的政府管理是没有到位的管理。这样的环境,难以整合各级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价值取的,难以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缺少了适宜的基础环境和基础制度,面对迅速变革的现实,所拟定的思路和规划,战略和政策就失去了必需的条件和前提。
而WTO所带来的恰恰是改变现状的催化因子,包括:
①入世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加速地从潜在走向现实。进口汽车的增长和由此引起的竞争加剧,会促使汽车产品更加丰富多样,性价比更高,消费环境和条件更快地完善。显然,这对于发挥中国汽车工业剩余的产能,降低成本是有利的。
②中国汽车产业将会面对一个竞争更加剧烈、但更加规范、更加公平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环境。不仅有利于吸收外资和技术,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融入国际汽车产业主流将提供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汽车产业更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本。
③打破传统产业间的壁垒,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中国汽车产业将突破制造业的限制,纵向地向销售、物流、维修、租赁等延伸,横向地向高技术产业、通讯、金融、保险等扩展,发展成为包括完整价值的现代汽车产业。
④有利于冲破地方壁垒,实现产业的战略整合,更快地形成跨地区的汽车大集团。中国汽车产业将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开放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产业。
⑤随着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企业将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过去那种由政府控制“油门和刹车”,直接操纵“方向盘”的直接干预现象将会根本改观。
《中国汽车报》(2001年12月24日第三版)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