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先生的文章,他说中国汽车有“多样化市场”等三方面特色,所以中国汽车要调整思路,定位于年产量1000万辆。所谓“多样化市场”,他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东部和西部差别太大了,我们可能需要从宝马到农用车这样一个非常宽泛的、非常多元化的市场。”
李先生这句话,说得太委婉。笔者认为,将“可能”改为“当然”更接近市场现实。 笔者在国内跑过很多地方,对此真的是深有体会。
——1998年夏天,笔者在北京郊县做农用车调查,见到一辆出了故障停在路边的农用车。车主不在,走好几里路去找熟人开车来拖车,说是可以省5元钱。
——2000年夏天,笔者在哈尔滨周边地区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年农妇同售票员为5角钱争吵。中巴车“起步价”是一元钱,但农妇认为自己是中途上的车,没有坐满一站路,只肯付5角钱。
属于“有车人”的5元钱故事和属于“乘车人”的5角钱的故事发生的场景都不是西北西南某些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乡下很多情况城里人没见过,真的很难理解。但中国的汽车市场,或者说机动车辆市场,偏偏就是这个样。笔者家乡贵州很多地方的农民家庭拥有一辆粗笨的自行车会令左邻右舍羡慕不已。但是,笔者在相当多的全国性汽车会议上,经常听见大城市里的“白领”们不屑地脱口而说“没有ABS的车怎么可以?太落后了!”之类的话。
“中国汽车”是什么东西,其含义这几年在发生着变化。讨论中国人需要什么汽车,所谓“中国人”应该包括很多没有富起来的人。2000年9月,笔者为一家汽车企业做个轻型载货车分析报告,照例把农用车考虑在轻型载货车中,然后得出结论说,某某年轻型载货车将跨过150万辆大关。该汽车企业的人明确表示不相信,说结论太乐观,你做的报告有问题,咱们不付钱。而到了今年,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大家不再认为将农用车看作汽车有什么不对。大名鼎鼎的东风公司不就很起劲地干“小霸王”吗,销得挺好啊。最近我们为一家企业做轻型车市场报告,人家委托方在课题提纲里就明明白白列出了四轮农用车!
市场在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只有市场,才能让人得到正确的观念。中国年产1000万辆汽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将目光放在以城市人口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某个档次之上的轿车上,“轿车”的概念可比“汽车”窄得多。年产1000万辆轿车可能会把我们的城市堵得水泄不通,但年产1000万辆汽车则不然。(钟东)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