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恐怕没有什么商品会像轿车一样,让老百姓对“入世”抱有那么大的期盼。
高价格,是挡住中国老百姓拥抱轿车文明的门槛之一。经过15年的坎坷与等待之后,11月10日中国终于入世,老百姓期盼中国车价迅速与国际接轨,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入世”前后的这几天,国内车市低迷,老百姓持币待购,就是一次民意的体现。
在计划经济的那些年,进口轿车曾在中国遭遇过200%的高关税,其实质,是保护国产轿车也能卖出相当国际价格两三倍的高价。为了迎接入世,国家已经在逐步下调轿车进口关税,2001年已经降至80%。按照协议,“入世”后,进口轿车关税税率将逐年下调,直到2006年7月1日降至25%。
按照这个时间表,可以预言,入世后,中国车市降价是必然的,但是降价决不会以“入世”为“拐点”,一步到位降出个“惊喜价”,而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预计5年内,国产轿车价格平均每年大约降5%左右。
“入世”意味着逐步结束政府对中国汽车业的保护和行政干预,市场化和公平竞争将成为汽车业的一种常态。我以为,中国的轿车价格与国际接轨,达到老百姓的期望值,一靠做大市场,二靠加强竞争。
做大市场,才能以经济规模分摊价格成本。轿车长期高关税、高价格,缘于一个执行近半个世纪的限制轿车的政策。即使关税为零,17%的增值税、3%到8%的消费税、10%的购置税叠加上去,且不说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有数量惊人的各种乱收费,仍使轿车成为国内税率最高的机电产品。如此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使中国汽车市场发育缓慢。汽车产量从100万辆增加到200万辆规模,德国、日本、意大利都只用了4年,而我们则用了一倍时间。由于限制了轿车的私人消费,轿车市场狭窄,国家投入巨资建立的轿车企业长年达不到设计规模。不维持一个高价格,投资难以回收,企业哪有降价的动力?进入新世纪,出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考虑,限制轿车消费的政策应该被鼓励老百姓私人购车的新政策所取代,积极培育轿车大市场、改善轿车使用环境,这才是轿车价格釜底抽薪的根本所在。
加强竞争,才能优胜劣汰,让那些在产品价格、性能、服务都能令消费者满意的企业获得发展。“入世”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进入了一个“与狼共舞”的时代,不但外商获得国民待遇,国内新兴的汽车企业也将获得行业准入。竞争的压力必然逼迫原有企业逐步放弃垄断利润,降低价格,靠改进管理,建立应对市场的灵活机制以求生存,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实惠。近日,宝马、菲亚特等外国汽车厂商已经选定国内合作伙伴,准备叠加国际化和本地化的优势,在中国生产轿车;在中国“入世”签字的当天,民营的吉利轿车宣布,降价5000元,率先在国内推出不到4万元的电喷轿车。这些都给传统中国汽车业一个强烈信号:无论“外国狼”,还是“中国狼”,原来都很凶猛。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业在家门口,仍然具备很大竞争优势。且不说5年后进口轿车仍有25%的关税,运输费用昂贵,主要集中在中高档车型,光是国产轿车(包括地产的外国品牌)贴近用户,贴近市场,零部件供应便宜而及时,服务网点稠密就占足了地利。只要中国汽车业有所作为,只争朝夕地推出物美价廉的车型,重新赢得国人的青睐,就足以在许多市场细分中取胜进口整车。
眼下的中国车市有点怪,高档车因有进口车的价格参照,销售供不应求;而量大面广的经济型轿车面对攒点钱并不容易的老百姓却出现了持币待购。企业急不得,也恼不得。我想问题所在恐怕是企业和消费者对“入世”当下的期望值都有点过高。轿车降价是大趋势,这个趋势是个五六年的过程。企业应该明白,今天能买得起轿车的老百姓终归还是少数;有财力、有需求的消费者则不妨“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您家正缺一台空调,又不缺钱,明知五年后空调会降价,您不会等上五年吧?(新华社记者李安定)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