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有关汽车质量的纠纷、投诉大幅增加,而在实际处理中,消费者的权益还是得不到充分保护。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又要到了,我们特别谈谈汽车消费的话题,让消费者能更明确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汽车消费产生纠纷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质量和服务问题,有时售后服务显得更为突出一些。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消费者常有一种处于弱势的心理。我们在此对作一些分析说明,给消费者提供几条解决的问题的途径,同时也能增加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信心。
产品质量问题
普遍性的问题,因产品的设计、工艺、材料等导致同一产品大都存在质量问题。最近,在中国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三菱“帕杰罗事件”就是因设计不当,固定在后车轴的制动软管和固定在车身上的制动感载阀在行驶中碰撞和摩擦,从而导致制动软管磨损穿孔、制动液外泄造成制动失效。有的厂商为了降价,把基本配置改为“选装件”,使产品普遍存在隐患,也当属此类。有位准车主等了两个多月,最终如愿以偿地买回一台“降价车”。第二天市区内正巧起了大雾,由于车辆后挡风玻璃安装了普通玻璃,驾驶时通过后视镜根本看不见后方车辆的动向,并由此发生了碰撞事故。依照国际惯例,此类问题车应召回检修,消费者可以根据相关的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以要求经销商和制造商无偿地更换存在危险隐患的零部件,要求经营者支付相应的损失赔偿费用,请求赔偿由于使用了不合格零部件而带来的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专家指出,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仲裁的协议,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个别性的问题,新车在一定的里程或时间内出现发动机异响、变速厢异响、挂不上挡、刹车强度不够等“心脏”或关键部位出现质量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实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而不是消费者使用不当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最直接的就是与经销商协商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与厂商协商解决。消费者可以提出退货、“包换”等要求,如果新车上了牌照、办理了有关上路手续后,消费者还可以请求部分经济赔偿。如果不能协商解决,消费者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采取法律诉讼等方式。
售后服务问题
这类问题存在得更多、更具有普遍性。汽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维修、养护、救援、信息咨询等内容。目前国内所谓的售后服务,还主要是维修、保养服务。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的汽车售后服务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有维修技术差、服务人员素质低、管理落后、配件假冒伪劣、收费混乱等。在售车时,经销商为了多卖车,承诺提高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实际上这些服务承诺兑现不了,就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售后服务中,由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经济利益等因素,一些维修厂所谓的维修保养往往表现在热衷于“换件”上,部分维修人员甚至故意扩大维修范围误导消费者,还有的维修厂在维修、换件时往往使用假冒伪劣的配件产品蒙骗消费者。遇到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方法。因为这类问题,很多时候被经销商、厂商、维修厂三方面互相推诿、来回“踢皮球”。有时非常清楚的维修责任,消费者来回找几趟,问题拖个一年半载也得不到解决。所以,消费者一方面法律意识要强,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妥善处理时,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向有关部门投诉或到法院起诉;另一方面,要加强汽车知识,在购车时多问、多看、多了解,不要轻易相信销售、维修人员的误导,尽量把各类问题在购车前就妥善解决,不要留下尾巴。
目前,我国已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有一些汽车行业的法规将会陆续出台,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将会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同时,汽车生产企业也在技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发展,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地位。汽车消费的问题,将会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所属专题:3.15汽车维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