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搜索 |
在线工具 |
|
汽车论坛 |
|
|
|
反思三菱事件 中国消费者该觉醒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3月7日 10:51 解放日报 |
三菱事件,震惊中国。冷静下来,我们以为,仅仅是揭露、谴责、表示义愤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反思。三菱需要反思,三菱的同行们、中国的消费者难道不要反思吗?
中国消费者该觉醒了
□文/特约撰稿颜光明随着三菱帕杰罗事件真相被曝光之后,相关的跟踪报道层层深入,中国的消费者再也无法沉默了。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对进口汽车有一种盲目的信任感,尤其是对名牌汽车比较“迷信”。其中像四轮越野车中的“三菱帕杰罗”,因在世界汽车拉力赛中表现不俗,声誉颇佳,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厂商也曾自豪地称它是同类中国进口车中之“王”,拥有量高达7万多辆。在用户的心目中,买“三菱帕杰罗”图的就是安全可靠和越野性。然而,想不到的是,“三菱帕杰罗”给中国善良用户的回报恰恰是不安全,出了事故公司又极力推卸责任,大伤中国人的感情。
“三菱帕杰罗”有质量隐患厂方不是不知道,在向全球召回问题车时却没有把在中国境内的问题车列在其中。当病车造成伤害消费者利益事件发生,并出现事故悲剧时,却又反应冷漠,还强词夺理,强调中国道路不好,不承认设计有问题。而日方在做产品宣传和推广介绍时,不是口口声声称“三菱帕杰罗”(V31、V33是专门为中国道路行驶设计的,极力炫耀其安全可靠性吗?更令人不解的是,拥有7000余辆“三菱帕杰罗”的银川,300公里之内竟没有一家特约维修站!面对用户的投诉和“交涉”仍旧无动于衷拒绝投诉函。
由此,不难看出三菱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它根本不把中国用户同国外用户放在同一个“上帝”的位置上,在事实面前的廉价道歉不仅勉强,而且苍白,更谈不上诚意。三菱在自毁品牌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激怒了中国消费者。联想到近年来屡屡发生在汽车用户中洋品牌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件,说明外商不尊重甚至歧视中国消费者不是个别现象,也决非偶然。然而在逐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面前,这一套已行不通了。
中国的消费者应该看到,国外的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比我们先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外国公司首先是商人,他们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因此有时不顾道义,不择手段,向我们推销劣质产品,也就丝毫不奇怪。问题是,在我们许多同胞中间,一段时间以来形成了一种倾向,即言必称“洋品牌”,什么都是“洋品牌”好,甚至拿洋品牌来贬低、挤兑国产品牌。现在,三菱的事实充分证明,“洋品牌”不是神话,迷信“洋品牌”的人应当觉醒了。
三菱同行们该深思了
“三菱汽车事件”,使“日本制造”这四个字褪下光环。作为一个技术先进、讲求完美、注重形象的国际知名公司在了解自己产品的缺陷可能危及生命、并在全球范围召回时,唯独“遗忘”了中国。更难解的是在中国媒体界的密集追踪报道下,依然不温不火。这不由使国人“火了”,也使其他越野多功能车“火了”。
这段日子,笑得最灿烂的要数一直以公安、武警、厂矿、部委为目标的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潘勇副总经理说:“三菱事件以后,我们的订单像雪片似的,都到我们这里买车,几百辆的订。国家许多部委的订单都过来了,公安部最近就集中订了100多辆,国家安全局也订了100多辆。我们是受益者。”
除了庆铃竞技者,北京吉普大切诺基、东南富利卡豪华型、一汽解放陆地巡洋舰以及随后上市的沈阳金杯雪佛兰等多款越野车,也将是本次事件的受益者。同样来自日本的、三菱帕杰罗最强劲的对手———丰田陆地巡洋舰,因为配额限制,只能看着市场干着急。其它的国际品牌虽然也生产越野车,但有的偏重于休闲娱乐功能,有的价格过高,则很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三菱的失风,自然对竞争对手有利,但三菱的同行们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坦率地说,汽车存在质量问题和厂商漠视消费者的现象,在其他汽车厂商处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面对三菱事件,汽车厂商更需要的是联系自己,触类旁通,深入反省,共同来吸取教训。
据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汽车市场的越野车在去年销售量约为24万辆。时值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越野多功能车市场必将爆发空前激烈的竞争。国产多功能越野车企业利用国外竞争对手的失误,下功夫打造优质优价的产品,抢占市场有利位置,这正是目前应做的事情。
三菱决策层该回头了
三菱汽车公司近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说明,去年夏天故意隐瞒质量问题被曝光后,三菱公司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仍没有根本改善,进而暴露出该公司许多深层次问题。
去年7月,三菱汽车公司连续三十余年故意隐瞒产品质量缺陷的问题被披露,受到日本运输省现国土交通省的严厉叱责,引发消费者对三菱品牌的不信任,前社长河添克彦引咎辞职。这一事件发生后,通过为客户无偿检修车辆等措施,三菱汽车的信誉正逐步得到改善。正在此时又大规模实施召回,对三菱而言无疑又是当头一棒。
实际上,三菱汽车接连出现质量缺陷并不偶然。日本汽车产业界人士就曾尖锐指出,从故意隐瞒质量缺陷问题曝光到现在,三菱前社长虽然已引咎辞职,但公司负责质量管理和企业伦理的董事仍然在位,并未被追究责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三菱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待责任非常暖味,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对外部的意见和呼声麻木不仁,漠视消费者,而只注重企业内部小团体的利益。
此外,三菱公司的经营战略也存在重大问题。1990年之后,企业先后在荷兰和中国等地投资,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希望成为“全系列汽车产品”的综合性汽车公司。无奈实力不济,2000年其全球汽车销售量仅为181万辆,被排除在世界10大汽车公司之外。公司的产品发展也问题很多,品种繁杂且定位不清,仅在日本国内市场拥有25种轿车产品,平均每种车型的年平均销量仅2万辆左右,不及丰田“花冠”轿车的八分之一。众多车型的产量根本达不到经济规模,企业经营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使得核心事业不突出,产品研究开发投入不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导致产品设计缺陷频发,不得不实施车辆召回。
对于三菱公司而言,目前的关键是如何以实际行动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对三菱品牌的信心。应该尽快改革经营体制,明确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重新构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虚心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国内外各界的监督;同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此外,还应调整发展战略,以企业现有实力及时改变“全系列产品”发展方针,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车辆召回的发生。
三菱:十五年前有笔旧帐
沸沸扬扬的三菱帕杰罗事件,使“日本制造”的光环又一次被打破。由此,使人联想到80年代中期发生的与今惊人相似的“三菱质量事件”。曾经担任过中国汽车贸易总公司华东公司副总经理的上海和平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徐宪成,日前接受笔者采访时气愤地指出:“日本三菱公司把自己在技术上所犯的低级错误归罪于中国的路况差,归罪于中国消费者无限扩大的民族情绪等等,其实是他们在重弹15年前的老调。”
徐宪成回忆说:1985年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断升温的年代。我国政府从日本引进了大量汽车,并由当时的国家物资总局把这批进口车配给各省市。华东地区的额度约有1200辆,其中700辆已销售,尚有库存400辆还未来得及销出,但各地用户投诉告急的电话已纷至沓来,集中反映三菱FK415、FK418两种载重车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在各地使用后发现呈规律性的大梁裂缝和弹簧钢板断裂的致命隐患,竟分别占在用车总数的50%以上。
令人震惊的“三菱质量事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国家物资总局、外经贸部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立即展开调查取证,并迅速向日方提出索赔。徐宪成作为国家物资总局所属的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华东产品管理处代表,当时直接参与了实地调查和索赔谈判。三菱公司北京事务所所长田中先生也带了一批专家随调查组赴各地核实。经过历时3个多月,先后数次对遍布各地的“问题车”进行会诊验审后,日方人员开始由自信变成了自惭。照道理,在确凿无疑的事实面前,老老实实实接受索赔方案就能顺势收场。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三菱公司明知自己在材质选用上受设计轻量化指导思想的束缚,无视中国道路的现状,以致埋下了事故隐患的祸根,但在双方难计其数的谈判中,竭力以“路况差”、“超载重”等理由为自己开脱。
徐宪成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方软磨硬缠,目的是要把造成质量致命隐患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铁证如山的“三菱质量事件”不仅在中国消费者中激起了公愤,在日本国内也遭到了舆论的谴责。眼看事态将进一步恶化,理屈词穷的三菱公司不得不在拖延了将近一年后,正式公开承认自己在设计上的错误,并同意除了将库存“问题车”全数召回外,还向中国消费者支付约60多亿日元的赔偿。
徐宪成说,从15年前的三菱载重车事件到如今的三菱帕杰罗事件,足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当我们揭开“日本制造”的老疤时,至少让我们得到一种警示:真正卓越的技术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我们欢迎“洋品牌”,但决不可迷信任何“洋品牌”。一些进口产品牌子响,只是代表它过去的商誉,如果企业不顾一切地只知赚取利润,就会不顾质量,以次充好,蒙骗、坑害消费者。对此,我们要保持充分的警惕。
所属专题:三菱帕杰罗被禁事件
|
【汽车论坛】【汽车聊天】【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
|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