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人提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借鉴“韩国模式”。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若干战略和政策问题课题组”经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反思“韩国模式”
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曾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同欧美具有雄厚工业基础和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汽车生产大国相比,韩国汽车工业60年代初期从零起步,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本国品牌的汽车生产大国,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从金融危机及其以后韩国经济,特别是汽车工业暴露出的问题看,有必要对“韩国模式”进行反思。
首先,韩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本国市场和企业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虽然这些保护和扶持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十分必要,但保护必然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低效。
其次,韩国政府为培育世界级的大企业集团,鼓励甚至强迫企业搞并购和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企业发展的正常规律。
最后,为维护本国汽车工业的独立发展,韩国政府在鼓励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一直通过股权比例限制、外汇平衡和当地化要求等方式,对国外投资进行限制。但近年来,汽车工业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使韩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开始遇到新的障碍。
“韩国模式”时过境迁
可以说,韩国模式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已是时过境迁了。这主要在于同70、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条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有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随着汽车工业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汽车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步伐相一致,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体系进一步发展。面对日益发展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形成的新的竞争形势,脱离全球汽车工业分工大格局,在封闭状态下发展一国汽车工业已经没有出路。技术引进和坚持不懈的国产化努力,在国内市场得到很好保护的情况下,可以发挥替代进口的作用,但由于全球范围规模经济的优势无法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实现,这种战略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所以,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尽可能地融入全球汽车工业的分工体系中。
其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初韩国汽车的条件比要严峻得多。世界汽车工业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日趋严重。据调查,剩余能力中,亚洲所占比率最大。可以说,韩国汽车工业赶超发展模式得以成功的市场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再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提与韩国汽车工业当初的情况有所不同。韩国企业与国外汽车公司合作时,主要采取技术引进方式,限制国外企业的直接投资和股权比例,所以国外汽车公司一直没有真正取得韩国汽车工业的主动权。而我国轿车知名企业目前几乎全部实现了国际合资或合作,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对国外汽车公司的资金、技术乃至管理存在较高程度的依赖,与国外大公司的联系比韩国现在的情况还要深入,国际化程度也高得多。
通过分析可见,中国汽车工业很难再有机会像20年前的韩国一样,依靠政府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通过兼并和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技术引进和坚持不懈的国产化发展独立完整的民族汽车工业体系,最终在世界汽车工业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尽快融入世界汽车工业生产体系;零部件生产环节和整车市场,如何通过参与全球竞争建立国际竞争力,是今天中国汽车工业最应重视的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看,通过与外资合作发展本国汽车工业的加拿大和西班牙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或许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