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承认“入世”后,轻量级的中国汽车工业,将与超重量级的世界汽车巨人同台打擂,其轻重自然分明。谁都明白,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级别”的惟一办法,就是加速结构调整和改组,尽快形成国际级的大集团。然而,国内汽车业重组却似一壶烧不开的水,可跨国公司的并购却是热浪翻腾。面对强烈的“冷热”反差,在短短的几年保护期后,国产车能否承受进口车的挤压,能否长期立足市场,业界人士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不禁疾呼:国内汽车业重组,赶快行动吧!国内汽车业重组缓慢——为什么?
目前,全美国只有3家汽车制造企业,而我国共有125家整车汽车厂,再加上零部件生产企业,将近千家,而总产量仅160万辆。只相当于美国一个跨国公司的规模。显然,加快我国汽车工业重组将是“入世”前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为推动国内汽车行业的重组和兼并,国家将可能对1994年制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进行修改和补充,出台一系列调整和扶助国内汽车的方案。国家机械工业局已制定了中国汽车业重组方案,目标是将现有规模较大的汽车企业重组为3-4家集团企业。可以肯定,重组将是中国汽车工业2006年前的一个潮流。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汽车工业结构调整与改组似乎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至是“剃头匠的挑子熄了火——两头都不热”。为什么我国汽车业结构和重组火不起来呢?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有误区。有的人心存疑虑:我们不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了吗?企业之间谁向谁靠拢,是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定夺,还是由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二是地方政府态度消极。目前,我国许多汽车企业都是地方政府用优惠政策喂大的本地利税大户,谁也不愿把养大的儿子给别人抱。三是部门利益作怪。我国的100多个汽车主机厂,除了隶属机械行业之外,还分布在兵器、航空等多个部门。虽然中央提倡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但谁也不愿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别人。
跨国公司竞相并购——图什么?
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5-6家大型汽车集团,在戴姆勒—克莱斯勒联合体成立之后,国际兼并浪潮此起彼伏,全球汽车巨擘竞相采取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汽车行业的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业界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巨大的汽车与消费市场将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提供重要舞台,世界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必将在中国这个舞台上充分上演。
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气势,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会不会收购在华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在市场没有完全放开的时候,我们可以规定跨国公司不得在华建立独资企业,可以规定双方股份各占50%。如今,“入世”在即,虽然在中美、中欧“入世”谈判中,汽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控股权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没有作出让步,这意味着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还不能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但毋庸讳言,在我国合资企业中享有控股权,是所有跨国公司不想说,但又一直心驰神往的目标。其实,外方要突破50%的界线,并非没有可能。有消息说,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项目北京吉普,虽然双方股份比例没有改变,但总经理已由戴姆勒—克莱斯勒方面担任。据介绍,北京吉普10多年来外方分红一直未动,这给以后股权变化埋下了伏笔。又有消息说,通用将在金杯通用增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发展商用车项目,为维持股权平衡,不知中方能否拿出相应的资金。难怪,一汽总经理竺延风曾给中国汽车工业敲响警钟——如果外方可以控股,人家还会不会“带着你玩儿?”
国内汽车业加速重组——靠什么?
中国汽车工业分散、零部件工业落后,开发能力弱,尤其是生产分散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难以解决。
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汽车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国际竞争强手的挑战,可以说绝大多数企业单凭自身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不联合根本就没有出路。从另一方面讲,当前也正是推进联合重组的有利时机。
如何推进我国汽车工业的联合重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加大推进强强联合。也就是要把占全国汽车总量91%以上的前十几家企业尽快重组成为少数几家大集团,而且重组尽可能在“入世”后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当然,这一联合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应以产权为纽带,不能搞“拉郎配”。其次要采取适合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全新模式,来推进行业的联合重组。从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看,我们也要抛弃联合重组就是兼并收购等传统观念,采取股份制,或相互持股,交叉持股等多种全新的方式,推进中国汽车工业的联合重组;第三,要以主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带动和促进零部件企业的加速整合。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普遍落后于整车的发展。而且主机企业的分散导致零部件企业的分散。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打破国内各大集团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上的封锁,扩大合作,共享成果,提高经济规模。第四,要按照比较优势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推进国内与国外企业特别是国际上一流的大公司、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第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协调作用,来推动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联合重组。专家们认为,实施战略引导和政策协调,是一切发达国家政府进行产业管理的通行办法。通过政府制定鼓励与限制的产业政策,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