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居民小区车位少、乱停车等问题,多次在媒体上曝光。
实际上,停车场问题也曾严重困扰过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1994年,中国社会问题专家郑也夫、栗元珍更是直接表明态度:轿车家庭化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近十几年来建设的住宅区,前期大多都没有考虑到停车场的问题,所以他们都不赞成轿车进入家庭。
近几年来,我国的私人购车占售车总量的比例大幅递增,到1999年已经突破了50%,停车场难题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日显突出。
无车族有车族看法不同
以北京、上海为例,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和老居民区,早期的小区工程开发,大都没把停车场设计在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车族与无车族存在很大分歧。
有车族说:我买车,不停在自己家门口停在哪?
无车族质问:小区不是停车场!乱停车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一些车主说出了心里话:他们也不愿意把车停在小区,小区实在太挤了,上下班停放车不方便,况且自己也是小区居民,也不愿意汽车挤占自己的生活空间。
其实,还有为数不少的车主把车停在了附近的公共车场,他们每天都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取自己的车。设计不合理已经成为了“历史原因”,彻底改变显然不可能。
据有关方面预测,我国至少有3亿左右的城镇居民有能力购车;2005年至2010年,我国将出现私人购车高峰。真不知道,那个时候停车场会是怎样的拥挤!
问题出在哪里?
近年来开发的高档小区一般不存在停车场不足的问题,开发商在工程设计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并且预留出了足够的停车位,住房的套数与停车位的数量比,一般为1:1.5,有的甚至达到了1:2。北京大成房地产经理王磊说:远郊住房的购买者对停车场的关心甚至超过了房价,而停车场建设实际上也大大增加了开发商的利润,地下停车位一个20万元,400个就是8000万!
但是,1995年之前建设的居民小区一般都没有把停车场设计在内。其原因何在?开发商的理由很简单———谁也不会为了七八年后甚至十几年后人们的需求,而超前投入巨资。
北京1992年私人轿车保有量仅为8000辆,当时的开发商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北京的私人轿车保有量能超过40万!当时许多人能买得起房子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想买汽车?开发商毕竟是“商人”,他们要考虑投入与产出,追求短期效益。
既然开发商无可厚非,是不是国家有关部门没有管好?
其实,早在1984年,国务院明确规定,今后新建临街大型建筑、公共场所和大型住宅区,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停车场(库)。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搞好停车场和市场的规划布局,本着“谁建设、谁收费、谁养护”的原则,加快停车场的建设速度,逐步做到停车进场(楼)。
但这些规定不具体,而且没有强制。当时的私车实在少得可怜,建停车场是不划算的,地产商积极性不够高。
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对于规划新建和改造的住宅区,必须考虑足够的停车场地。这一政策的公布,把停车场地的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落实国家的各项规定,不仅有一个过程,还要有更多的措施跟上。近年一些新的小区建设已经开始注重车位配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不少城市,停车难依然是个问题。
解决难题要靠“两只手”
有专家说,如果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前五至十年执行,现在的停车场问题也不会这么严重。但是,历史毕竟不可以从头再来。
现在,它已经不再成为问题,“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已被纳入《“十五”计划纲要》。但是,私人轿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城市固有停车位相对不足的矛盾,一时被激发。
一些城市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市场和计划这两种调节经济的手段。房地产开发商有利可图,所以自觉地预留出了停车场。但是,小区内设停车场并未提到日程上来的地区,更应侧重于利用计划手段,要求必须预留出足够的停车位,当然也应该给开发商适当的优惠政策,毕竟这是为长远考虑,为市民考虑。
此外,还有停车场如何管理、公共停车场如何设计及其合理收费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案。(作者:陈岩鹏)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