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汽协召开的汽车强国战略研讨会上,有企业代表及专家提出制定中国汽车产业“国家战略”的建议,并长篇大论赘述发展汽车的种种功效。在他们看来,中国汽车业之所以成现在的状态,是因为缺乏一条汽车产业的“国家战略”。
一个自诩“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竟然需要重提发展汽车的效能,制定一条“国家发展战略”,真是一个笑谈,也是中国汽车业的悲哀。
其实,以为中国汽车业从来没有“国家战略”,纯属一种误会。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提出了“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汽车工业发展方针,“坚决反对散乱差”,这就是中国汽车业的“国家战略”。
那时节,中国汽车业整体讲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本土企业全都属于“散乱差”,要实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只有引进合资,依靠外国人造车。一位车界权威人士最近表示,正是这条“战略”,将中国汽车业引向全面合资的局面。
比如上汽集团与大众合资,将上海汽车厂卖给大众,断了自主发展的根。待后来重提发展自主品牌,迄今投入430多亿元,仅形成20万辆的年销量,这是当年“壮士断腕”的代价!
客观地说,出现今天这种“全面合资”局面,并非管理当局当初所愿,提出“技术换市场”,就说明有发展自主汽车业的意愿。但是,如机械部老部长何光远所言:“合资是抽鸦片,越抽越上瘾”。因为合资利益巨大,一旦走下去,就成了一条不归路。
近来,“放开合资股比”在业内争论得十分激烈,反对放开一方多为国有大企业,他们旗下有多家合资企业,放开合资股比,对他们会有重大影响。
在我们看来,合资股比放开与否,无非是影响股东利润分配的多得与少得,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并无实质影响。因为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就是装配厂加销售公司,功能是销售跨国公司的产品,推广跨国公司的品牌,中方占多少股比,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合资公司规模越大,跨国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就越强,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难度就越大,中国距离“汽车强国”就越远,依靠这种公司建设“汽车强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一种自我欺骗。
现在中国确实有一种思潮,要把合资进行到底,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搞合资公司,一期合同未到期,又急不可待地再续20年、30年新合同。
中汽协最近透露,他们为“汽车强国”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要占60%。不知道中汽协制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有种“马太效应”,“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看看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状况,自主品牌企业与合资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差距是越来越大。我们断言,到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如能保住现在的市场份额,都将是一大奇迹。
这里要说明一点,我们并不反对把合资的路永远走下去,让全世界所有跨国公司都到中国市场拼杀,我们坐山观虎斗,再不用费力不讨好,搞什么劳什子“自主品牌”,消费者也可能得实惠。但从此也就再别提什么“汽车强国”的空话,踏踏实实做跨国公司的品牌殖民地,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作者为V讯网总编辑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