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2013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已成定局,并在12月这最后一个“集体恐慌月”大爆发,跑步冲向2100万辆。
年底购车潮的兴起与不久前天津“偷袭式”限购不无关系。12月21日,石家庄首度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引发市民购车潮。石家庄经销商更是趁热打铁,某经销商打出了广告语:“今天不买,明天就不让买啦!天津236万辆都限购了,石家庄260万辆了,限购还会远吗?说不定一个月,说不定两个星期……”
有网友笑称,这个经销商不怕被“转发500次”吗?也有人总结出一句话:在汽车圈,越被否定的谣言越接近真相。天津限购就是在专家们表示“近期无限车可能”后半夜鸡叫,让市民们措手不及。
于是,不光是那些正在商讨如何限车的城市,只要是汽车保有量与天津相差不远,或者曾遭受过雾霾袭击的城市,不管政府有没有意向,消费者都开始恐慌。直接的表现就是,从12月起车市开始井喷。河北各地市突然实行的尾号限行,让消费者恐惧感倍增,导致多家车商销量翻番;去年与天津汽车保有量只差一万辆的苏州,更是刚刚被雾霾侵蚀,引发大批市民疯狂抢车。深圳、杭州、成都、重庆、青岛、武汉等不幸被列入“堵城”名单的城市,也出现了热火朝天的购买景象。远远望去,汽车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北京在实行汽车限购政策之前,汽车保有量已达到480万辆,从广州开始,汽车限购标准直接对半砍。只要越过200万辆红线,限购的大手就有可能拍下来。从天津限购引发的负面情绪来看,公众对汽车政策的不透明是十分失望的,这种不信任情绪,加速了车市的销量增长,也引发了透支消费的风潮。
业内担忧的是,这种由不信任情绪引发的恐慌性购车,用几年时间将汽车产业推向塔尖,再突然坠落至塔底,是否会引发汽车行业的大动荡。或许,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真的能像跨国车企们普遍预测的那样,突破2500万辆,但如果企业为满足恐慌性购车需求,将产能无休止扩张,风险将是巨大的。当中国汽车销量最终恢复稳定的时候,当跨国车企无更多利润可赚而转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中国本土车企或许已经在这场战役中溃不成军。留下的过剩产能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最后成为社会的负担。
如今,再去为“汽车是否为PM2.5最大元凶”这一伪命题去争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拿“东京、纽约汽车保有量超过800万辆仍不堵车”的论据,与环境污染严重、道路建设不科学导致交通濒临瘫痪的国内城市去理论,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对于不少城市来说,汽车限购已经成为“公益项目”,特别是在目前城市化发展严重不均衡,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缺位的条件下,一些城市只能通过限车来缓解交通和环保的压力。城市管理者缺少长远规划,只关心当前GDP发展和政绩,在房地产作为各地经济支柱,高污染化工厂能实现高产值的背景下,被斥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罪魁祸首”的汽车只能被牺牲掉。
城市发展一出现问题,就将排放要求相对严格的汽车“先打一百大板”,是一些政府在权衡利益得失后的所谓“明智选择”。一些城市是依靠房地产和低水平高污染工业来支撑的,汽车企业的贡献虽大,但汽车并非只能用于本地消费,只要能保证企业销售额,依然能获得稳定的税收,而拍卖车牌更可增加政府收入,要比关闭一个高污染工厂容易得多。
有人说,限购是地方政府的“懒政”,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政府“睿智”的表现。市场最为开放,能代表技术先进性、环保实力和工业水平的汽车业,不应得到这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