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今年被广泛提及,其实它并不新鲜。在最近三十年它一直在改变着中国,只是速度较慢,不为人所觉察。恍然一回头,乡土已逐渐远去,城市拔地而起,宽马路、大商场、高楼房、小汽车……农民变市民。未来,全面提速的它,会让更多人感受它的威力,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它,告别农村,进入城市;曾经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乡下,一整片一整片地消失,取而代之为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到处钢筋水泥以及永远拥堵的马路。
拥堵的马路,三四线城市其实大可避免,但由于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许多地区来不及思考、准备和规划,或者压根不愿去规划,搞得现在骑虎难下,未老先衰,未城市而先堵车,过早揽上汽车社会的种种病痛。
将所有责任都归咎在当地政府上也不客观,种种因素逼迫着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不得不买车,哪怕这个三四线城市也就那么巴掌大,骑车绕一圈不过二十分钟。
笔者在老家的死党,房奴、孩奴还未摆脱,又给自己增加一项负担:车奴。按理,年纪轻轻,房子、车子、妻子、儿子、位子什么都有,冲击力和杀伤力俱佳,足以让在一线城市仍然“飘着”的同龄人无地自容。事实并非如此。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约他一起吃饭,他犹豫许久。后来才知道,扣除房子月供、孩子奶粉、父母亲生活费、油费、停车费、保险费以及杂项支出,他们两口子到手工资没剩多少,聚餐费用虽不多,以200元算,仍然足以颠覆这个月的收支平衡,而他又不愿意笔者埋单。
笔者劝其卖车,他坚决摇头。死党非虚荣,三四线城市交通管理提升远不及汽车保有量增加,马路来不及拓宽,红绿灯来不及竖起来;到晚上,许多地方没有路灯,只能摸黑行进。即马路依旧是混合交通,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以及汽车共用一条马路。一旦发生事故,显然汽车比摩托车坚固,摩托车比行人坚固。为了父母,为了小孩,买汽车是必须的。
打车?死党也想。但在三四线城市,压根没有出租车。当地出行工具只有两种:要么买车,自己开车;要么没买车,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现在早已不再是摩托车撑场面的年代,家里没辆四个轮子汽车,还真不好意思出去和人打招呼。死党坦言,就算油价破十,车还是得开,而这是目前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难怪车企老大们对中国车市有如此大的信心,原来汽车盛宴远未落幕,最大潜力在农村。
笔者琢磨,过年不能再开车回老家了:回去路上堵,回到老家堵,回来更加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