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张志勇)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9月9日刊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一篇文章《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在文章中提到:“改革依然是驱动力。我们将继续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政府将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同时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
推动行政改革,强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一直践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如何落实简政放权则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包括中国国有汽车企业与民营汽车企业在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与来自海外的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
以生产销售外资品牌的合资公司越来越多地推出更低价位的汽车产品,10万元以下,甚至六七万元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多,而这个价格区域则是原来自主品牌的天然优势市场,无疑,外资品牌正在以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在侵蚀自主品牌的地盘;另外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开始推出更高价位的产品,10万元左右的产品已经多不胜数,10多万元的产品也已经不在少数,自主品牌已经在开始寻求在更高价位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伺机寻求突破。
中国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培育三五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成为世界级别的跨国公司是政府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些管理政策却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不但形不成支持的力量,而且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形成很大的掣肘。
因此,自主品牌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来自于外资品牌的强力竞争,而是有关产业管理政策对于自主品牌发展的客观阻挠。
首先,汽车产业目前的投资审批与资质准入并不符合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
国有汽车企业的投资也好,民营汽车企业的投资也好,都应该是投资人的意志,国有汽车企业的投资应该由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经理人团队做出风险评估以及投资决定,民营汽车企业则完全由资本的投资人做出决定。
不管是国有汽车企业,还是民营汽车企业,他们的投资不会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战略。
如果说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因应目前的汽车产能过剩而有必要对于汽车产业实施准入控制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诘问:在国家有关部门实施这么多年的准入控制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今天的汽车产能过剩?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成为世界级别的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投资,必须不断扩充产能,但是如果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进行审批的话,即使最终审批通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汽车企业的投资效率。
如果说有些汽车企业名义上投资事实上要行圈定圈钱,这个不是投资与资质审批所能解决的了的。圈地扩张的伪汽车产业投资,可以通过事后监督与审查予以进行,而且对于有圈地之实的伪投资进行重罚,这才能抑制投资产业的伪冲动。
而汽车产业资质更有可能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对此曾表示过不满。她表示,现在那些非常烂,根本连产品都没有那些企业,只有目录,厂子已经停下来,连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个空壳目录等着人来兼并,那个资质变得很值钱,很短缺的资源,这也变得很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一些市场表现好的汽车企业,因为没有资质无法投产新的项目,而另外一些已经处于倒闭边缘或者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却可以通过向它们出让资质而获得额外的不劳而获的报酬。那么,你说这种资质的政策是否应该考虑废除呢?这种资质的政策其实是保护了落后,妨碍了先进。
其次,与审批政策有着相同负面影响的政策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虽然不是国家政策,但是如果太多的地方政府都实施地方保护的话,那么全国市场就是被政策人为割裂开来的市场,这显然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在7月份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日前,在天津汽车产业论坛上也有官员表示,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中央可能考虑从税制改革上着手以消除地方保护的利益动机。
在实际的汽车产业发展中,地方保护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各地都在新能源汽车的采购上都向本地汽车企业倾斜,排斥外地企业,就很难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环境。
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就会严重障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一些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很难进入一些地方市场,从而很难做大做强;一些地方虽然倾向于本地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是这些本地企业却因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实力薄弱而成为扶不起的阿斗。最终的结果很明显,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因为地方保护的存在而不能真正发展起来。
这种政策明显就是一种“抑强扶弱”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与中国政府推动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相背离。
第三,还有一种地方保护的政策叫做溺爱。有些地方政府将一些当地的汽车企业看做自己的GDP的增长机器,也因此,将这些汽车企业的投资一直刻意保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并严格防止本地汽车企业的对外投资。
一个要想成为跨国公司的汽车企业,如果连一些地方的区域都不能走开的话,又何谈跨国梦想?
这种溺爱是一种地方限制,也是一种地方保护。这种保护违背了企业的发展规律,也因此妨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最近中外汽车品牌在价格区间上的日益重叠,让许多人惊呼自主品牌的压力过大。但是市场的挑战还是通过强化自身的实力来进行化解,而那些政策的限制或者壁垒,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化解掉的。
中国政府要打造世界水平的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企业,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在打造全国统一市场的大背景下,是否应该考虑打破那些已经仍然有计划逻辑色彩的条条框框呢?
有人担心简政放权之后行政部门的作用会弱化,这种担心其实并没有道理。简政放权之后,行政部门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因为路障固然应该消除,但是要建立能够照亮道路的路灯需要做更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