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宏常非)
被长安汽车重组之后日子一直过得不怎么敞亮的江西昌河汽车,近日又成为坊间重组话题的主角。有媒体报道说,昌河正在“闹独立”,从媒体报道的细节看,似乎有鼻子有眼。据称,江西省委省政府都已经公开而明确地表示,近期将鼓励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军工企业脱离长安,并有意在江西省内“重新重组”。看来,昌河“改嫁”并非空穴来风。
对许多人来说,被长安重组后的昌河,今天弄到浮萍般的尴尬困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说其在意料之中,是因为:昌河汽车(也包括哈飞汽车)纳入中国长安汽车,本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组,而是国有资产在中央政府管理部门主导下从一个主管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行政划拨”,看起来天生就缺乏你情我愿的“恩爱”基础;说其在意料之外,是因为:长安重组昌河的“战略布局”墨迹未干,昌河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闹独立”、“出故事”,看来是有实在过不到一块儿去的委曲。最微妙的是,长安也好、昌河也罢,其委曲及其造成委曲的根源,没有一个敢拿到桌面上掰开了明说。
几年前由国家国资委主导的长安大重组,从一开始就被许多业内观察人士不看好。被重组的哈飞、昌河今日之现状,似乎无声地验证了那些悲观的预言——非市场化力量主导的企业重组,很难成功,兰因絮果是命中注定。然而,现实问题并不止于政府之手强人所难地“拉郎配”那么简单,深层次的问题可能还在于:做大做强企业,本身就不是能够一“组”了之的事,希望单纯依赖组织加减的变化就能带来所谓的“规模效益”、就能做大国企、就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是不符合企业实际的空想。
虽然,中央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初撮合二者姻缘,出发点是“合并同类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是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快速做大”,但是,企业组织不是“资产+官衔”的计划车间,不可能只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加减,它必须对外服从于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对内内适应于企业管理能力约束的需要。
从昌河被重组的例子看,两个有组织生命的企业实施重组,尤其是两个都有背景来历都有历史积淀的国有企业实施重组,自始至终都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耐心细致全面地解决和化解。“不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不化解矛盾,就是最大的官僚主义。”这句话,正好点中了昌河重组事件中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的痛处。因此,造成昌河今天的残局,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深刻反思。昌河目前还只是迷茫不进,没有走到存亡一线,但这种惟组织加减是瞻的重组思路所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就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长期不能保值增值,本身有不可推卸责任;强制推行组织划拨式的重组而没有其他配套措施跟进,不仅犯了形式主义错误,还有高高在上、漠视市场的官僚主义毛病。
推进汽车企业做大做强,怕的是政府表面做工作、官员口头负责任;也怕企业战略对弊病讳疾忌医、企业管理对问题视而不见;更怕当地政府和当事企业只重形式、不看效果,只重自己的“官位”,不看企业的死活。撇开该不该重组的纠葛不说,既然要重组,就不应该仅仅只在组织形式、企业归属上做调整,更应该在企业战略、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人力资源培育、品牌推广等等方面,全盘推进。在昌河被重组之后,相关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之下,多栽花少栽刺;重组和被重组双方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融合企业管理力的目标下,多想办法少使绊子。只有组织结构、组织战略、组织管理、组织人力以及组织价值链各个环节,都真正团结到重组主线上来,国企重组才有希望、才是正道。
由此观之,如果江西省政府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即将推动昌河脱离长安而后就求于省内某家企业再重组,那么,前车之鉴,是最好的老师。
昌河,再也经不起错误重组思路的折腾了,为了中央政府部门的利益而折腾,不行,为了地方政府部门利益而折腾,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