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阻击五菱?
陈喆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车市风起云涌,市场增速持续减缓、汽车“三包”终于出台、豪华车品牌大打价格战、多家跨国车企中国区高管轮换等等车坛动向都被业内人士所关注,而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上汽通用五菱在2012年全年的表现则是全行业热议的话题。
尽管行业内已经习惯了上汽通用五菱再度成为国内微型商用车领域的销量冠军,但超过140万的销量、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依然让国内外媒体惊叹不已。
人们不禁要问,从专注于微型商用车的自主品牌小企业,到“乘商并举”的国内合资企业翘楚,上汽通用五菱到底经历了什么?未来几年内,谁能阻击五菱,甚至对其行业霸主的地位产生威胁呢?
梳理五菱迅速崛起的脉络,其掌门人沈阳无疑最有发言权,正是这位喜欢看《海底两万里》、可以在公司年会上与员工一起大跳骑马舞的传奇人物带领五菱人走出困境,从1999年发起的 “金秋行动”到2002年主导五菱与通用和上汽合资,再到上马宝骏乘用车项目,沈阳在十几年内与合资伙伴一起把上汽通用五菱带到了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
在沈阳与笔者的多次交流中,1999年的香格里拉会议被他屡次提及,彼时作为微车重要市场的北京市正在着手取消被称为蝗虫的“面的”出租车,微车行业面临市场下滑的风险,当时微车行业的知名企业长安、哈飞、五菱等聚在一起共商发展之道。彼时的微车市场格局发展均衡,大都10万左右的年销量,而当时的“小企业”五菱则面临一没钱、二没人、三没新产品、四没技术的尴尬。
正是这次会议让沈阳认清了五菱面临的竞争形势,决心开展大规模的内部变革,三十多个部门精简为十一个,中层干部砍掉三分之二,销售公司十多位领导减为三位,又提拔了几位年富力强的新干部,同时向全国各个办事处下达了降价的指令。当时正是1999年国庆节前后,这次“金秋行动”让五菱一举占领了市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成立合资公司则是五菱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用沈阳的话说,寻找与上汽和通用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因为价格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利用外方股东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利用中方股东的营销经验,才能让五菱真正的迎来事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事实证明,十年合资真正让五菱脱胎换骨,无论从产品品质和研发、经销商和供应链体系打造,还是从售后服务质量和品牌提升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合资四年后的2006年,上汽通用五菱登上了同行业销量冠军的宝座并一直维持至今,甚至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值得一提的是,J·D·Power调研结果显示,五菱品牌的无提示品牌识别度高达90%以上,第一提及率高达99%,品牌知名度和熟悉度各指标均高于竞争品牌。
经典产品五菱之光自2002年推出后畅销至今,市场保有量突破365万辆以上,2010年被《福布斯》杂志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2011年再次入选《福布斯》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前三甲,是所有上榜车型中唯一的中国汽车品牌,这也意味着五菱品牌已经赢得了国际声誉。
熟悉五菱的人都知道这家企业有着独特的“伙伴”文化,从掌门人沈阳到中高层管理者,把员工、媒体、经销商、供应商都当作自己的“伙伴”,五菱不仅让员工和经销商感受到了温暖,也是媒体最喜欢打交道的企业之一。
其中一个例证是,许多经销商父子两代与五菱多年合作,“经销商二代”的桌签是每次五菱会议上的亮点,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甚至组织年轻的“经销商二代”们去高校学习MBA管理课程,目的是让这些伙伴们更好地为五菱的事业服务,这种两代人为同一品牌服务的情况放眼全国也绝不多见。
供应链体系的科学化打造同样是五菱成功的要素之一。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采购总监曾在与笔者交流中提及,以前试图靠关系进入五菱采购体系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公司形成了严格的招投标体系,并有另外独立的监督部门监督,正是这种供应商体系的规范化吸引了博世、延锋伟世通、大陆等世界级的零部件企业不惜降低利润入驻五菱产业园区,这也从另一层面提升了五菱和宝骏产品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品牌宝骏面世两年来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期投资80亿元的宝骏新基地也为未来的产品攻势提供了充足的产能,再加上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汽通用五菱已经形成了“乘商并举”,国内外市场齐头并进的全新格局。
分析五菱的竞争对手,哈飞、昌河江河日下,长安、东风等原有的强势企业已经失去了规模优势,相信只要不出大的差错,上汽通用五菱在未来几年内的行业霸主地位依然无人可以撼动。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