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微型电动车,在市场的销量表现受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前些年,国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于是微型纯电动车的销量占据半壁江山,后来随着消费的升级,微型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不断被压缩,市场销量更是呈现出断崖式下跌。不少圈内人士甚至断言,微型纯电动汽车的“春天”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自从上汽通用五菱推出宏光MINI EV以后,微型纯电动汽车又迎来了销量增长,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五菱宏光MINI EV甚至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荣登销量榜榜首。
也难怪众车企对这个细分市场格外眼红,纷纷推出同级别产品,比如奔奔E-Star国民版、思皓E10X、朋克多多、雷丁芒果等,众多新车的到来,让这个本来并不火热的市场沸腾了起来。
另外还有一大批同级别车型正在路上,比如第四季度上市的奇瑞QQ冰淇淋,在工信部申报名单中的凌宝OO和东风风光MINI EV、东风小康糖果等,后续应该还会有大量来自不同厂商、挂着不同品牌、却有着类似造型和同质化定位的微型电动车扎堆涌入市场。
那么,曾经销量断崖式下跌的微型电动车,如今为何又火了?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33.3万辆,同比增幅达202%,而1-9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81.8万辆,同比增幅203%。新能源市场的持续火爆,让许多自主品牌和曾经一些被我们认为是小众领域的车型突然一夜之间成为了线上线下的爆款,其中就包括时下大热的微型电动车。
政策利好驱动三四线城市消费需求旺盛
不得不说,之前导致微型纯电动汽车销量下滑的一个原因就是补贴退坡,之前出炉的新能源补贴政策门槛是续航250km,许多微型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表现在250km以下,自然就没办法获得政策支持。
不过虽然得不到补贴政策的支持,但是后来的双积分政策又给了微型纯电动汽车新的生存空间。根据有关政策要求,国内所有年销量3万辆以上的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进口商,都要满足平均燃料值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这两项积分政策。所以,微型纯电动汽车生产成本低,技术要求也低,自然就成为了各大车企获得积分的好办法。
政策的利好,也促进了微型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迭代。目前来看,该级别车型目前主要热销的区域,仍集中在诸多一线限牌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县区。
不过,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平本身就很高,所以从终端市场来看,微型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被压缩的很厉害,于是三四线城市、县区就成为微型纯电动汽车需求的最大潜力市场。因为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活动范围较小,微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便利性和经济型更好,所以在这些城市就比较受欢迎。比如说,广西柳州与上汽通用五菱结合发展的“柳州模式”,就是典型代表。
车企和当地的推动下,五菱推出的微型电动车也成为当地的主要用车,柳州也被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据保守统计,低速电动汽车在国内保有量已经超过了六百万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过去的低速电动汽车市场,由各种杂牌电动车占据,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始陆续推出政策,对低速电动车进行肃清整顿和升级,这一市场价值预计将高达千亿级。这才是让微型电动车们垂涎的市场。
与“老头乐”们相近的价格,比“老头乐”们更好的颜值、品质和性能,还有正牌汽车大厂的品牌背书,再加上五菱们努力的将这些微型电动车打造成一个个国潮网红,微型电动车完
这或许才是车企们争相进入这一市场的根本原因。
此外,微型电动汽车市场依然热销也让各大车企看到了希望,纷纷推出新款微型纯电动汽车,也在刺激该细分市场的增长。长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汽车等等车企大厂,再加上造车新势力,都在微型纯电动汽车上狠下功夫,推出了相当多的优秀产品。
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产品优胜劣汰
可以说正是五菱宏光MINI EV的爆红,让微型电动车这个细分市场突然变得火热了起来。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新的疑问,如此多的微型电动车闯入这个细分市场,不断瓜分市场份额,未来的市场还会像现在的五菱宏光MINI EV那样热销吗?众多车型的加入会不会把这个细分市场搅得一片混乱?
其实,虽然有更多同级别车型加入,但是并不是每一款车型都会像五菱宏光MINI EV那样热销,众多车企的加入也会让这个细分市场更加理性化,也会出现优胜劣汰,对消费者和汽车市场都是利好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进行分析。
首先,微型纯电动汽车是老百姓的刚需用车市场,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日常出行都被低速老头乐所占据,这类车的弊端就不用我们多说了。这个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据了解,仅仅一个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的产销规模就到了70万辆以上,如果没有对这个“灰色产业”进行限制,任其野蛮生长,或许还会达到更大的量级。
所以说刚需是存在的,既然需求存在,那么这个市场也是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
其次,微型电动车可以满足消费稳定的C端市场,更能抓住市场广阔的B端市场。在大城市,微型电动车可以拿到绿牌,而且不限行,甚至在不少城市还可以享受停车免费、早晚高峰可在公交车道行驶等优待,这也让不少有需求的人选择购买一辆微型电动车。
另外,微型电动车的价格便宜,在共享出行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微型电动车以其低成本的种种优势,成为出行市场不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一些小城镇,微型电动车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出行品质,而且也能解决不少日常出行问题。
最后,上升到企业层面,我们都知道车企的双积分政策。对于那些燃油排放较高车企,他们拿什么去完成每年的双积分考核?在这里微型电动车的功劳就大了,车企虽然造车卖车没有利润,但是却能换来积分,特别是那些花钱买积分的企业来说可是救命稻草,也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数据显示,2020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乘用车销量为93.2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7.83万辆,60%的销量来自五菱宏光MINI EV,产生可交易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为443141分。如果按照3000元/分计算,上汽通用五菱可以依靠交易积分获得约13亿元的收入,远比卖车的收入更可观。
还有就是造车成本问题。在过去很少有车企能将一辆车的成本控制在3万元以下,直到五菱宏光MINI EV推出以后,让大家发现“原来两三万的微型电动车还可以这么造”。而事实是,一些低速电动车厂商,如朋克、雷丁等,它们所推出的产品看上去已经与宏光MINI EV很相似了,价格也都在2.5万元左右的水平。这些车的续航并不是很高,在130-200公里之间,品质和安全方面就不要有太高要求。
很多人认为五菱宏光MINI EV是亏本卖的,其实不然,这款车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了,除了通过数量来平衡外,整体产业的进步也是重要的因素。
虽然众多车企都加入这个阵营,给这个产业带来了暂时性的混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随着竞争的加剧,各车企推出的产品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也会下一番功夫,从而更好地降低单车成本,即使卖两三万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在不靠积分补贴的情况下也能有利润。另外,也会衍生出更多个性化版本的车型供消费者选择,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推出的各种个性化的版本、厂商引导车主的“改装潮”等等。
所以,微型电动车这个市场未来也会更加精彩,最终受益的也将是消费者。
微型电动车是否会持续热销?
前面我们也说到,因为微型电动车市场需求很大,所以热销也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也不是完全确定,仍然存在很多变数。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中加入,让这个市场变得拥挤起来,不仅仅是国内车企,还有不少国外车企也加入到这个阵营。
在2020年底,丰田在日本市场推出了C+pod的小型电动车型,定位微型电动车,电池容量9.06kWh,WLTC工况测试续航里程为150公里,售价165-171.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43万-10.85万元)。该车专门为城市代步的上班族推出,其实与五菱宏光NINIEV差不多。
丰田发布C+pod不久,雪铁龙的ami也在国内正式首发亮相。一辆两座微型电动车,续航只有70公里,最高时速为45km/h,常规220V插座只用3小时就能充满电。
并且国内很多车企既有正规的整车企业,也有不少从原来低速电动车转型而来的企业,低端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会落到价格上的竞争,未来还要想复制五菱宏光MINI EV的这种现象级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微型电动汽车在三四线城市很受欢迎,但是在一线城市也碰了不少壁,就拿之前上海限制微型电动汽车上绿牌来说,显然也会影响该车型在一线城市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微型电动车在一线城市的曝光率。所以,对于其它的后来者,进入一线城市的意义不在于销量多少,还有利于为微型电动车打造一个都市时尚潮品的形象。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城市效仿上海,对微型电动车做出限制尚未可知。
另外,微型电动车只是解决短距离出行问题,并不能称作传统意义上的全能型交通工具,使用场景会受到很多限制,这也妨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续航和充电效率,目前大部分微型电动车只支持慢充,并且续航大多数都在200km以内。
慢充对充电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家里有充电桩,只依靠外面的公共慢充桩,显然是非常不方面的,特别是大城市,慢充桩越来越少,而且随着冬季的到来,续航里程也会大大折扣,这也进一步限制了用户的出行半径。
微型电动车在安全性方面也非常令人担忧,像显示屏没有可以理解,因为毕竟只是锦上添花的配置,有的没有空调冷风,对于生活在南方的用户来说肯定是十分煎熬的,更有甚者都没有配备安全气囊,这就让人十分费劲了。虽然受限于成本方面,但是基本的安全保障还是应该有的。所以对于微型电动汽车行业来说,将来是否会一路高歌猛进,还是要打上问号的。
总结:不可否认,国内的微型车电动市场仍然有着巨大潜力,微型电动车的热销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想要再出现一个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可能性并不大。因为随着低速电动车存量市场逐步升级换代,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高一级别的车型,所以这部分市场必然会进一步减少需求,微型电动车的热销或许就会告一段落了。所以,车企一味追求微型电动车的研发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何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才是要努力钻研的方向。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