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产首席执行官戈恩:混合动力车在赔本赚吆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 07:52  中国青年报

  “混合动力车是个动人的故事,但不是个商业故事,与投入相比,它带来的价值甚微。”不久前,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在美国汽车经销商大会上放言,混合动力车对今天的汽车产业意义不大,日产不会依靠生产这种车来扩大北美市场的份额。

  这个有着教皇般号召力的企业家,这回玩的是黑色幽默,就像一个摇滚歌手在发表愤世嫉俗的演说,只是没有几个人赞同他。与环保意识的普及相比,戈恩的观点显得商业化过浓。如果单纯看市场,混合动力车的商业价值的确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只有丰田宣称它的混合动力车在盈利,其他厂商都说他们在做赔本买卖。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中国那些争着抢吃螃蟹的厂家恐怕也没有什么收益可言。当然,一个企业生产混合动力车,除了赶时髦之外,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如果它的技术不是买自丰田的话。

  “你可以说混合动力车正在盈利,但如果你在这方面能获得1%的利润,你就能在传统的汽油动力市场获得25%的利润,在我看来,就等于已经损失了24%的利润。”戈恩推算道。

  这话没错,从目前来看,整个世界还在被石油控制着,轿车市场也被汽油车操纵着。但是,也有人憧憬: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绿阴环绕的城市里悠闲地开着车,车内排放的只有水蒸气,满世界已找不到一家加油站。欧佩克的官员们都下岗了,因为油价已经跌得不能再低,拥有了可再生能源,没有人会去开采石油或煤炭来破坏生态。

  这是一个很“拽”的梦想。那些靠石油发家的人,也许还能再做几笔投机生意,但他们的好运不会那么长久了。等到氢动力时代、太阳能时代、电力驱动时代到来时,石油输出国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戈恩不傻,在他的“混合动力怀疑论”出炉之时,日产并没有停止混合动力车的研发。不久日产就宣布,已经选定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工厂作为混合动力车的生产工厂,计划2007年销售5万辆Altima混合动力车。看来,这个“惟利是图”的CEO还是不肯在技术上落在别人后面,尽管新技术可能赚不到什么钱。在其之前,丰田已经决定明年下半年在美国肯塔基州的独资工厂生产佳美混合动力车。戈恩的目的不言自明。

  此外,通用也不是混合动力车的支持派。其观点是,混合动力车只是向燃料电池车过渡的中间形态,一旦燃料电池技术最终成熟,氢基础设施准备就绪,“氢经济”时代将很快来临。只不过,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通用还是拉着克莱斯勒的“小手”展开了混合动力车的合作研发。通用公司动力系统副总裁托马斯·斯蒂芬与戈恩的想法如出一辙,他认为,混合动力车要想获利,年销量要超过10万辆才行。

  福特的Escape混合动力SUV可以证实托马斯的想法,虽然福特今年制定了两万辆的预计销量,但亏本是不可避免的。福特公司动力部门副总裁Szczupak表示:“混合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科技。虽然相对于销量,我们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不成比例的,但考虑到它是一个重要的新兴技术,我们还是要大力推广它。”

  混合动力车,就是汽油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组合形态,汽车低速行驶时,多余的能量会变成电能储存起来;高速行驶时,电动机会自动工作,补充动力,以此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以丰田的Prius为例,尽管其排气量只有1.5升,但是与电动机组合后能实现2升发动机的动力和加速性能,同时减轻了重量,实现了低尾气排放。

  实际上,混合动力车的核心电子设备随着技术的普及,价格会直线下降。与推广燃料电池车需要建立加氢站相比,成本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政策到位,只要厂家不持续亏本,混合动力车就有普及的可能。

  在美国,同一车型的混合动力车比装配传统发动机的车贵3000多美元,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政府的减税措施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激励效果。据说美国将实行每辆车最高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意味着有些混合动力车的售价将比普通轿车还便宜。

  我们丝毫不用怀疑中国政府会出台鼓励使用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政策,因为从目前看,即便混合动力车比普通轿车贵一些,但由于产量较低,厂家仍然赚不到钱。如果政府不给厂家补贴,混合动力车售价超出普通轿车太多,很难想像会有谁真的去赔本赚吆喝。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困扰混合动力车的动力问题,在今天已经得到了根本解决,这就意味着,即便消费者不刻意追求燃油经济性,混合动力车的优异性能也会驱使人们买单。

  事实上,无论是环保还不够彻底的混合动力车,还是以氢动力为基础的燃料电池车,抑或是前景不太明朗的纯电动汽车,都在和强势的石油势力作斗争。据了解,人类已探明的可开采石油还可以维持半个世纪。科学发展的速度能够赶上石油的衰竭速度吗?答案是肯定的。别忘了,那些被汽车宠坏的人们拥有像钻井一样停不下来的大脑。混合动力车的暴利时代,也许很快就会来临。

  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